应用六西格玛方法解决连接器翘曲问题的实践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连接器行业历史及现状简介 | 第11-12页 |
·连接器国内发展历史 | 第11页 |
·连接器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国内外薄壁产品翘曲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国内外注塑翘曲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翘曲变形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 第13页 |
·翘曲研究的现状和实际问题 | 第13-14页 |
·论文主要研究的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 | 第14页 |
·本文论文结构 | 第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6σ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 | 第15-29页 |
·六西格玛的由来 | 第15-16页 |
·六西格玛基本概念 | 第16-19页 |
·六西格玛的统计学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 第16-19页 |
·六西格玛的管理含义 | 第19页 |
·6σ方法的理念的应用和分析框架 | 第19-21页 |
·6σ方法的实施工具和方法 | 第21-28页 |
·不同阶段常用的工具和技术 | 第21-22页 |
·相应的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因果图法 | 第22页 |
·过程流程图 | 第22-23页 |
·FMEA 分析 | 第23-24页 |
·测量系统(Gage R&R)分析 | 第24-26页 |
·DOE 试验设计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6σ方法对连接器翘曲现象的定义和测量 | 第29-45页 |
·产品问题描述 | 第29-32页 |
·SIM 卡连接器的种类和基本结构 | 第32-33页 |
·应用六西格玛流程对产品翘曲问题定义分析 | 第33-36页 |
·过程流程图分析 | 第33-34页 |
·基于因果图的共面度不良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失效原因及效果初步分析 | 第35-36页 |
·测量系统分析 | 第36-38页 |
·实施步骤 | 第36页 |
·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36-38页 |
·DOE 塑胶-端子-铁壳相关性试验分析 | 第38-44页 |
·塑胶-端子-铁壳相关性试验设计 | 第38-41页 |
·试验结果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连接器翘曲现象的改善和控制 | 第45-67页 |
·DOE 塑胶和端子分析及试验设计 | 第45-48页 |
·塑件本体热变形的可能原因及可选方案 | 第45-47页 |
·塑件与端子的热变形初步分析及实验调整方案 | 第47-48页 |
·对塑胶材料和塑胶局部变形的实验设计 | 第48-50页 |
·对塑胶材料的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调整干涉的端子进一步实验设计及分析 | 第54-56页 |
·减小干涉量的倒刺实验设计 | 第54页 |
·改变倒刺位置的实验设计 | 第54-56页 |
·改变倒刺干涉和位置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改变倒刺干涉和位置实验设计-等方差检验 | 第57-58页 |
·单因子方差分析改变倒刺干涉和位置实验 | 第58-60页 |
·实验结论的实践性分析 | 第60-61页 |
·倒刺设计 | 第61-66页 |
·保持力的评判标准 | 第62-63页 |
·端子设计的分析和最终改善方案 | 第63-65页 |
·保持力和共面度质量控制 | 第65-66页 |
·本章小节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7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