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品论文--影响生长代谢机能药物论文--激素类药物论文

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分离纯化的中试放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前言第12-14页
     ·甲状旁腺激素的结构第12页
     ·甲状旁腺激素生理功能第12-13页
     ·临床应用第13-14页
       ·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第13-14页
       ·对其它疾病的治疗第14页
   ·甲状旁腺激素1-34的制备第14-17页
     ·甲状旁腺素的化学制备法第14页
     ·甲状旁腺素的生物制备法第14-15页
     ·PTH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融合蛋白 金属螯合亲和纯化第18-29页
   ·引言第18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8-19页
     ·材料和试剂第18页
     ·仪器第18-19页
   ·方法第19-20页
     ·层析填料过载实验第19-20页
       ·上样及收集穿出液第19页
       ·洗脱获得融合蛋白第19页
       ·SDS蛋白电泳分析第19页
       ·蛋白含量的测定第19页
       ·饱和上样常数计算第19-20页
     ·不同饱和上样量对层析行为影响第20页
     ·不同上样量及淋洗液中咪唑浓度对洗脱液目的蛋白纯度的影响第20页
     ·按50%饱和上样量不同淋洗体积的比较第20页
   ·结果第20-28页
     ·层析填料过载实验结果第20-23页
       ·镍离子螯合亲和层析第20-22页
       ·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第22-23页
       ·饱和上样常数的实际应用第23页
     ·不同饱和上样量对层析行为影响第23-25页
     ·淋洗液中的咪唑浓度对纯化影响第25-26页
     ·不同淋洗量对纯化结果影响第26-28页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强阴离子交换纯化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第29-35页
   ·引言第29页
   ·材料和仪器第29-30页
     ·材料和试剂第29页
     ·仪器第29-30页
   ·方法第30页
     ·验证Q柱对杂蛋白结合能力第30页
   ·结果第30-34页
     ·不同载量对Q纯化影响第30-32页
     ·影响Q柱纯化的原因分析第32-34页
   ·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反相层析纯化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第35-43页
   ·引言第35页
   ·材料和仪器第35-36页
     ·材料和试剂第35页
     ·仪器第35-36页
   ·方法第36-37页
     ·不同梯度洗脱对纯化影响第36页
     ·分开收集洗脱峰比较第36页
     ·比较A液含有10%乙醇影响第36页
     ·洗脱梯度的优化第36页
     ·RPC-15动态载量的测定第36-37页
   ·结果第37-42页
     ·不同洗脱梯度对纯化影响第37-38页
     ·原工艺洗脱峰的分析第38-39页
     ·Buffer A液中加入10%乙醇对纯化影响第39页
     ·反相层析洗脱梯度的优化第39-40页
     ·RPC-15动态载量的测定第40页
     ·不同时间段洗脱峰的HPLC分析第40-42页
     ·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强阳离子SP柱分离纯化甲状旁腺素(1-34)第43-48页
   ·前言第43页
   ·材料和仪器第43页
     ·材料和试剂第43页
     ·仪器第43页
   ·方法第43-44页
     ·原纯化工艺分析第43-44页
     ·SP线性梯度洗脱第44页
     ·改变上样缓冲体系为pH=7.0第44页
     ·SP柱动态载量测试第44页
   ·结果第44-47页
     ·原纯化工艺分析第44-45页
     ·SP线性梯度洗脱第45-46页
     ·改变上样体系酸碱度第46-47页
     ·动态载量测试第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甲状旁腺素(1-34)中试放大工艺第48-58页
   ·前言第48页
   ·材料和仪器第48-49页
     ·材料和试剂第48-49页
     ·仪器第49页
   ·方法第49-53页
     ·放大过程层析柱床体积计算第49-50页
     ·中试放大的操作规程(SOP)第50-52页
     ·最终产品检测第52-53页
   ·结果第53-57页
     ·连续三批中试生产的结果第53-57页
   ·小结第57-58页
结论和展望第58-61页
 一、结论第58-59页
 二、创新点第59页
 三、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件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喜树碱类化合物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及其与拓扑异构酶Ⅰ分子对接研究
下一篇:角膜修复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