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不同时期中国油画创作主体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品格的转变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油画创作的主体 | 第7-12页 |
·身份的确认 | 第7-8页 |
·创作主体的重要性 | 第8-12页 |
第二章 油画引入中国历程回顾 | 第12-25页 |
·明代——1905:从接受到认可 | 第12-17页 |
·1905——1949:办学体系的形成 | 第17-19页 |
·1949——1965:制度模式的影响 | 第19-21页 |
·文革美术:极端化倾向 | 第21-22页 |
·文革后——85思潮:某种苏醒 | 第22-25页 |
第三章 不同时期的精神追求 | 第25-38页 |
·两种态度:被动与主动 | 第25-28页 |
·责任意识:油画创作使命化 | 第28-30页 |
·激越:媚俗化与机遇 | 第30-32页 |
·窒息:唯一的选择 | 第32-34页 |
·苏醒:自觉与冲动 | 第34-38页 |
第四章 审美品格的变化 | 第38-51页 |
·两种审美夹杂 | 第38-40页 |
·社会理想美 | 第40-42页 |
·政治美 | 第42-44页 |
·附属美 | 第44-46页 |
·反思美 | 第46-51页 |
第五章 综论:精神与品格转变对当下的启示 | 第51-59页 |
·油画文本的价值属性 | 第51-53页 |
·创作主体的文化选择 | 第53-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