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29页 |
| 1 转录组学综述 | 第12-17页 |
| ·转录组 | 第12页 |
| ·转录组学 | 第12-13页 |
| ·转录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13-17页 |
| 2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 ·454测序技术 | 第18页 |
| ·Illumina/Solexa测序技术 | 第18-19页 |
| ·ABI/SOLiD测序技术 | 第19页 |
| ·基于三种高通量测序技术的RNA测序 | 第19-20页 |
|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0页 |
| 3 线粒体转录组作图研究 | 第20-24页 |
|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 第21页 |
| ·线粒体DNA的转录 | 第21-22页 |
| ·动物线粒体DNA转录后加工 | 第22页 |
| ·线粒体基因组的注释 | 第22页 |
| ·线粒体转录组研究的技术与现状 | 第22-23页 |
| ·线粒体转录组作图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4 直翅目昆虫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 ·直翅目简介及研究现状 | 第24页 |
| ·中华稻蝗介绍 | 第24-25页 |
| ·中华稻蝗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 ·直翅目昆虫的转录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9-44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9-31页 |
| ·实验标本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9-3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 ·实验准备 | 第31页 |
| ·总RNA提取及纯化 | 第31-33页 |
| ·总RNA样品质量检测 | 第33-34页 |
| ·RNA测序文库的构建 | 第34-35页 |
| ·cDNA文库测序 | 第35-36页 |
| 3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 第36-44页 |
| ·原始测序数据的储存 | 第36页 |
| ·Clean Reads数据的获得 | 第36-37页 |
| ·数据的组装 | 第37页 |
| ·Unigene的数据分析 | 第37-40页 |
| ·若虫与成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0-44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 1 总RNA的质量检测 | 第44-46页 |
| ·总RNA的凝胶电泳检测 | 第44页 |
| ·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 | 第44-45页 |
| ·Agilent 2100 Bioanalyzer检测 | 第45-46页 |
| 2 测序产量统计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中华稻蝗转录组的全局分析 | 第47-59页 |
| 1 测序数据组装结果 | 第47-51页 |
| 2 All-Unigene的功能注释 | 第51-57页 |
| ·COG分类 | 第52-54页 |
| ·GO分类 | 第54-56页 |
| ·代谢通路分析 | 第56-57页 |
| 3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中华稻蝗若虫和成虫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9-66页 |
| 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59-60页 |
| 2 差异Unigene的GO功能分析 | 第60-63页 |
| 3 差异Unigene的代谢通路分析 | 第63-66页 |
| 第六章 中华稻蝗线粒体转录组作图 | 第66-69页 |
| 结论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