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多点触摸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概况 | 第10-13页 |
·多点触摸技术国内现状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多点触摸系统硬件平台 | 第16-22页 |
·基于光学的多点触摸硬件平台 | 第16-19页 |
·受抑全内反射多点触摸技术(FTIR) | 第16-17页 |
·散射光多点触摸技术(Front and Rear ID) | 第17-18页 |
·激光平面多点触摸技术(LLP) | 第18-19页 |
·发光二极管平面多点触摸技术 | 第19页 |
·本系统硬件架构 | 第19-20页 |
·系统的体系架构 | 第20-21页 |
·本章总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多点触摸系统标定 | 第22-34页 |
·摄像头标定 | 第22-33页 |
·摄像头投影模型 | 第22-23页 |
·坐标系模型及相互转换关系 | 第23-24页 |
·非线性模型 | 第24-25页 |
·手工标定 | 第25-28页 |
·自动标定 | 第28-31页 |
·角点检测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本章总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BLOB 检测 | 第34-47页 |
·触点提取 | 第35-37页 |
·背景差分法 | 第35页 |
·帧差法 | 第35页 |
·改进的背景减除法 | 第35-37页 |
·高斯滤波 | 第37-38页 |
·利用边缘检测分割 BLOB | 第38-40页 |
·形态学处理 | 第40-42页 |
·轮廓提取 | 第42-46页 |
·利用标号+边界追踪 | 第42-43页 |
·Blob 轮廓提取 | 第43-46页 |
·本章总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BLOB 跟踪 | 第47-57页 |
·FINGER 事件的定义 | 第47页 |
·FINGER 事件属性信息 | 第47-48页 |
·事件类型介绍 | 第48页 |
·各种常用的跟踪方法介绍 | 第48-50页 |
·二分图 | 第50页 |
·利用二分图建立的触摸点匹配模型 | 第50-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56页 |
·实验样本 | 第53-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本章总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多点触控手势识别 | 第57-64页 |
·单手指操作 | 第57-58页 |
·单指操作识别方法 | 第58页 |
·多用户操作 | 第58页 |
·多指操作 | 第58-60页 |
·缩放功能 | 第58-59页 |
·旋转功能 | 第59页 |
·平移功能 | 第59-60页 |
·压力感应 | 第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63页 |
·模拟鼠标事件 | 第60-61页 |
·多指移动实验 | 第61-63页 |
·本章总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4-66页 |
·总结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