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皂苷V提取工艺改进及高产品种筛选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4页 |
·罗汉果生物生态学特征 | 第11-13页 |
·罗汉果的植物形态 | 第11-12页 |
·罗汉果的分布及生态环境 | 第12页 |
·罗汉果繁殖方式及生产状况 | 第12-13页 |
·罗汉果有效成分 | 第13-16页 |
·葫芦素烷三萜皂苷类 | 第13-14页 |
·黄酮类 | 第14-15页 |
·蛋白质氨基酸类 | 第15页 |
·糖类 | 第15页 |
·脂肪酸类 | 第15-16页 |
·其他类 | 第16页 |
·罗汉果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罗汉果三萜皂苷的分离提取 | 第16页 |
·层析硅胶柱 | 第16页 |
·大孔吸附树脂 | 第16-17页 |
·聚酰胺柱吸附 | 第17页 |
·活性炭及硅藻土柱吸附 | 第17页 |
·微波、超声波提取法 | 第17页 |
·罗汉果皂汉的化学结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质谱在罗汉果皂苷鉴定中的运用 | 第17-18页 |
·核磁共振波普在罗汉果甜苷鉴定中的运用 | 第18页 |
·罗汉果皂苷的含量测定 | 第18-19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8页 |
·高效液相色谱在罗汉果有效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罗汉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止咳祛痰作用 | 第19页 |
·降血糖作用 | 第19页 |
·加强免疫作用 | 第19页 |
·抗癌作用 | 第19-20页 |
·抗氧化活性作用 | 第20页 |
·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 第20页 |
·抗炎抑菌作用 | 第20页 |
·毒性 | 第20页 |
·罗汉果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 | 第20-21页 |
·罗汉果相关的分子研究 | 第21-22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罗汉果皂苷V标准品制备工艺 | 第24-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仪器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罗汉果的烘焙 | 第24页 |
·总皂苷的提取 | 第24-25页 |
·聚酰胺柱纯化总皂苷 | 第25页 |
·反相硅胶分离 | 第25页 |
·葡聚糖凝胶柱分离 | 第25-26页 |
·罗汉果皂苷V标准品质量鉴定 | 第26-27页 |
·熔点检测 | 第26页 |
·TLC检测 | 第26页 |
·HPLC检测 | 第26-27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6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26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6页 |
·HPLC检测色谱条件 | 第26-27页 |
·质谱检测 | 第27页 |
·NMR检测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熔点检测与TLC检测结果 | 第27页 |
·HPLC检测结果 | 第27-28页 |
·质谱检测结果 | 第28-29页 |
·~1H-NMR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13)C-NMR检测结果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罗汉果皂苷V高产品种的筛选 | 第32-42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地概况及实验设计 | 第32页 |
·罗汉果生育期主要性状观测 | 第32-33页 |
·开花期测量 | 第32-33页 |
·成熟天数 | 第33页 |
·罗汉果田间农艺性状观测 | 第33页 |
·主蔓伸长速度 | 第33页 |
·主蔓粗 | 第33页 |
·叶面积 | 第33页 |
·果实横径、纵径、果膨大速度 | 第33页 |
·单果重 | 第33页 |
·罗汉果品质性状测定 | 第33-41页 |
·罗汉果皂苷V含量测定 | 第33-37页 |
·色谱条件 | 第33-34页 |
·罗汉果甜苷V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34页 |
·鲜果供试品的制备 | 第34页 |
·干果供试品的制备 | 第3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4-3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5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5-3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6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6-37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37页 |
·罗汉果总皂苷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测量波长的选择 | 第37页 |
·罗汉果总皂苷的提取 | 第37-38页 |
·总皂苷含量测定 | 第38页 |
·罗汉果总含糖量测定 | 第38-40页 |
·测量波长的选择 | 第38-39页 |
·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 第39-40页 |
·罗汉果总糖分供试液的制备 | 第40页 |
·罗汉果总糖分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果肉含量测定 | 第40页 |
·水分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59页 |
·罗汉果生育期性状观测结果 | 第42-43页 |
·母本观测结果 | 第42页 |
·杂交F1代观测结果 | 第42-43页 |
·罗汉果田间农艺性状观测结果 | 第43-45页 |
·母本观测结果 | 第43-44页 |
·杂交F1代观测结果 | 第44-45页 |
·罗汉果品质性状分析结果 | 第45-56页 |
·罗汉果总糖分含量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总苷含量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罗汉果皂苷V含量测定结果 | 第47-48页 |
·罗汉果母本品质性状结果 | 第48页 |
·罗汉果母本主要性状变异分析 | 第48-49页 |
·罗汉果母本主要性状方差分析 | 第49-50页 |
·罗汉果母本主要性状相关分析 | 第50-52页 |
·罗汉果杂交F1代品质性状测定结果 | 第52页 |
·罗汉果杂交F1代品质变异分析 | 第52-53页 |
·罗汉果杂交F1代品质方差分析 | 第53-54页 |
·罗汉果杂交F1代品质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罗汉果皂苷V标准品提取工艺的改良 | 第56-57页 |
·罗汉果皂苷高产量优势品种的筛选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