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 红花檵木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红花檵木分类研究 | 第12页 |
·红花檵木叶色及影响因子研究 | 第12-13页 |
·红花檵木栽培应用概况 | 第13页 |
2 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13-14页 |
·重金属Pb~(2+)、Cd~(2+)污染概况 | 第13-14页 |
·红花檵木栽培应用区Pb~(2+)、Cd~(2+)污染概况 | 第14页 |
3 Pb~(2+)、Cd~(2+)胁迫下植物生理生态反应及富集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Pb~(2+)、Cd~(2+)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4-15页 |
·Pb~(2+)、Cd~(2+)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5-18页 |
·Pb~(2+)、Cd~(2+)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Pb~(2+)、Cd~(2+)胁迫对水分代谢的影响 | 第16-17页 |
·Pb~(2+)、Cd~(2+)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17页 |
·Pb~(2+)、Cd~(2+)胁迫对植物保护酶的影响 | 第17-18页 |
·Pb~(2+)、Cd~(2+)在植物中的吸收积累特性研究 | 第18-19页 |
·植物对Pb~(2+)、Cd~(2+)的抗性机理 | 第18页 |
·植物对Pb~(2+)、Cd~(2+)的吸收积累 | 第18-19页 |
4 Pb~(2+)、Cd~(2+)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1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1-24页 |
·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 第21-22页 |
·质体色素的提取与测定 | 第22页 |
·花色素苷的提取与测定 | 第22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生长指标测定 | 第23-24页 |
·各器官Pb~(2+)、Cd~(2+)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水分利用率的计算 | 第24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1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5-32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2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2-41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Pb~(2+)胁迫对红花檵木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PAL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Pb~(2+)、Cd~(2+)胁迫对花色素苷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Pb~(2+)、Cd~(2+)胁迫对PAL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Pb~(2+)、Cd~(2+)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Pb~(2+)、Cd~(2+)胁迫对红花檵木叶片生长的影响 | 第41-46页 |
·Pb~(2+)、Cd~(2+)胁迫对三个类型叶片形态及生长的影响 | 第41-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4 红花檵木对重金属Pb~(2+)、Cd~(2+)的吸收、积累特性 | 第46-48页 |
·Pb~(2+)在红花檵木三个类型根、茎、叶中的积累与分配 | 第46页 |
·Cd~(2+)在红花檵木三个类型在根、茎、叶中的积累与分配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48-50页 |
1 全文总结 | 第48-49页 |
2 创新点、问题与展望 | 第49-50页 |
·创新点 | 第4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