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第2章 摄像机标定的基本理论 | 第18-28页 |
·摄像机标定方法分类 | 第18-21页 |
·摄像机成像模型 | 第21-25页 |
·成像坐标系 | 第22页 |
·摄像机成像的线性模型 | 第22-24页 |
·摄像机成像的非线性模型 | 第24-25页 |
·世界坐标与图像坐标的转换 | 第25-26页 |
·消失点和消失线 | 第26-27页 |
·消失点 | 第26页 |
·消失线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基于传统优化方法的摄像机标定 | 第28-46页 |
·标定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28-30页 |
·基于二维标定板的标定算法 | 第30-37页 |
·算法结构 | 第30-31页 |
·坐标提取模块 | 第31-32页 |
·标定模块 | 第32-37页 |
·基于二维标定物的改进标定算法设计 | 第37-40页 |
·最小二乘问题 | 第37-38页 |
·Guass-Newton法 | 第38-39页 |
·矩阵A_k~TA_k的处理对策 | 第39页 |
·Levenberg-Marquardt(LM)方法 | 第39-40页 |
·新的内外参全局优化算法 | 第40页 |
·算法评价 | 第40-45页 |
·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原标定算法结果评价 | 第41-42页 |
·改进标定算法结果评价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摄像机标定 | 第46-60页 |
·基于传统优化方法摄像机标定算法的缺点 | 第46-47页 |
·双阶段标定算法流程 | 第47页 |
·摄像机标定中的遗传算法设计 | 第47-57页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47-53页 |
·摄像机内外参数的初始化 | 第53页 |
·摄像机内外参数优化的遗传算法设计 | 第53-57页 |
·遗传算法优化摄像机内外参数的处理流程 | 第57页 |
·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基于自然物的摄像机标定 | 第60-84页 |
·摄像机成像模型 | 第60-62页 |
·摄像机标定流程设计 | 第62-63页 |
·标定算法设计 | 第63-71页 |
·世界坐标系与摄像机坐标系的选取 | 第63-64页 |
·消失点V_Y和水平消失线V_L | 第64-67页 |
·Z轴方向消失点的求取 | 第67页 |
·焦距和旋转矩阵的求取 | 第67-68页 |
·平移向量的计算 | 第68-71页 |
·应用实验 | 第71-82页 |
·实验界面 | 第71-72页 |
·基于人的标定实验 | 第72-77页 |
·基于长方体的标定实验 | 第77-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