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项目依托与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地质公园的由来和发展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第2章 黄土洼地区概况 | 第21-29页 |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自然条件概况 | 第21-2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23页 |
| ·土壤植被 | 第23-25页 |
| ·气候水文 | 第25页 |
| ·动植物资源 | 第25页 |
| ·自然灾害 | 第25-26页 |
|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26-29页 |
| ·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 ·淤地坝建设情况 | 第27页 |
| ·交通发展情况 | 第27-28页 |
| ·梯田建设情况 | 第28页 |
| ·文化发展情况 | 第28-29页 |
| 第3章 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的必要性 | 第29-35页 |
| ·科学研究的需要 | 第29-31页 |
| ·我国最早的天然坝 | 第29页 |
| ·400多年的沉积黄土层理 | 第29-30页 |
| ·多个天然切开的观测面 | 第30页 |
| ·典型的黄土墚峁地形 | 第30页 |
| ·典型的风成黄土层理 | 第30-31页 |
| ·旱涝保收的坝淤地 | 第31页 |
| ·游览观光的需要 | 第31-32页 |
|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需要 | 第32页 |
| ·社会文化知识普及的需要 | 第32-35页 |
| 第4章 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的可行性 | 第35-41页 |
| ·黄土洼地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SWOT分析 | 第35-39页 |
| ·SWOT分析法简介 | 第35页 |
| ·黄土洼地区优势分析 | 第35-36页 |
| ·黄土洼地区劣势分析 | 第36-37页 |
| ·黄土洼地区存在的机遇分析 | 第37-38页 |
| ·黄土洼地区存在的挑战分析 | 第38-39页 |
| ·黄土洼地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对策 | 第39-41页 |
| ·着重生态旅游 | 第39-40页 |
| ·以科普旅游开发为主体 | 第40页 |
| ·注重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 第40-41页 |
| 第5章 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与规划设想 | 第41-54页 |
| ·黄士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的指导思想 | 第41页 |
| ·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建立的原则 | 第41-43页 |
| ·保护性原则 | 第41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1-42页 |
| ·特色性原则 | 第42页 |
| ·市场导向原则 | 第42-43页 |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43页 |
| ·生态原则 | 第43页 |
| ·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功能分区 | 第43-50页 |
| ·地质公园功能分区简介 | 第43-44页 |
| ·地质公园功能分区的目的 | 第44-45页 |
| ·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 | 第45-50页 |
| ·黄土洼天然坝系国家地质公园配套设施建设 | 第50-54页 |
|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51页 |
|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 第51-52页 |
| ·解说系统建设 | 第52-53页 |
| ·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 第53-54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不足之处及建议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