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 ·APMP制浆 | 第17-19页 |
| ·国内外APMP浆的研究进程及现状 | 第17-18页 |
| ·竹子制备APMP浆的研究进程及现状 | 第18-19页 |
| ·半纤维素对机械浆性能的影响 | 第19页 |
| ·我国生物质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现状 | 第19-22页 |
| ·我国生物质原料的组成、分布及其利用现状 | 第20页 |
| ·我国竹子资源的组成、分布及其有效利用 | 第20-21页 |
| ·竹子原料在制浆造纸中的优势 | 第21-22页 |
| ·木质纤维素的生物炼制 | 第22-28页 |
| ·木质纤维素的生物炼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半纤维素预提取技术的研究进程及现状 | 第25页 |
| ·木质纤维素的生物炼制预提取技术 | 第25-28页 |
| ·生物质热水预提取 | 第28-29页 |
| ·热水预提取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现状 | 第28页 |
| ·热水预提取过程中半纤维素的溶出和降解机制 | 第28-29页 |
| ·热水预提取对后续制浆和漂白的影响 | 第29页 |
| ·生物质碱性过氧化氢预提取 | 第29-33页 |
| ·碱性过氧化氢预提取在APMP法制浆中的应用现状 | 第30页 |
| ·生物质碱性过氧化氢预提取的机理 | 第30-31页 |
| ·木糖和木糖低聚物的降解机制 | 第31-33页 |
|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页 |
|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5页 |
| 第二章 竹沥液预提取对竹子APMP制浆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45-62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原料与药品 | 第4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 ·竹沥液的去除方法 | 第46-47页 |
| ·竹沥液组分检测方法 | 第47页 |
| ·纸浆白度与返黄值的测定 | 第47页 |
| ·添加竹沥液标样后的纸浆表面官能团含量分析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 ·竹沥液的GC-MS分析 | 第48-49页 |
| ·竹沥液沉积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1页 |
| ·APMP浆的制备 | 第51页 |
| ·APMP浆的漂白实验 | 第51-52页 |
| ·APMP浆的打浆实验 | 第52-53页 |
| ·APMP浆的物理强度检测 | 第53页 |
| ·竹沥液的主要组分对化机浆白度的影响 | 第53-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热水预提取对竹子APMP制浆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62-91页 |
| ·实验 | 第62-65页 |
| ·原料与药品 | 第62-63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3-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86页 |
| ·比色法测定预提取液中聚戊糖含量 | 第65-67页 |
| ·不同的因素对热水预提取半纤维素的影响 | 第67-71页 |
| ·APMP浆的制备 | 第71-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第四章 碱性过氧化氢预提取对竹子APMP制浆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91-117页 |
| ·实验 | 第91-92页 |
| ·原料 | 第91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91页 |
|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2-113页 |
| ·竹片化学预处理的机理 | 第92-93页 |
| ·不同因素对碱性过氧化氢预提取半纤维素的影响 | 第93-97页 |
| ·APMP浆的制备 | 第97-99页 |
| ·不同工艺下预提取后的原料化学组分分析 | 第99-103页 |
| ·磨木木素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3-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 第五章 竹子碱性过氧化氢预提取过程中糖组分溶出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第117-135页 |
| ·实验原料和方法 | 第117-119页 |
| ·原料 | 第117-11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18页 |
| ·碱性过氧化氢预提取 | 第118页 |
| ·提取液的检测 | 第118-119页 |
| ·糖得率的计算 | 第11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32页 |
| ·不同温度下提取液的各组分随保温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119-125页 |
| ·竹子碱性过氧化氢预提取过程中碳水化合物溶出动力学模型的初步建立 | 第125-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5-138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8-139页 |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