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宏观背景 | 第10页 |
·微观环境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大学城发展与建设问题的研究 | 第13-15页 |
·大学城校园文化的探索研究 | 第15-16页 |
·大学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6-17页 |
·学者对国外大学城建设发展的研究 | 第17-18页 |
·研究述评及展望 | 第18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大学城 | 第18-19页 |
·文明 | 第19页 |
·文明大学城 | 第19-20页 |
·思想政治教育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2章 岳麓山大学城概况及“文明大学城”建设现状 | 第24-46页 |
·岳麓山大学城的基本概况与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岳麓山大学城的情况简介 | 第24-25页 |
·岳麓山大学城的源起发展 | 第25-26页 |
·岳麓山“文明大学城”建设现状调查 | 第26-40页 |
·调查过程 | 第26-35页 |
·结果描述 | 第35-40页 |
·岳麓山文明大学城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0-46页 |
·现存问题 | 第40-43页 |
·成因分析 | 第43-46页 |
第3章 岳麓山文明大学城创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诉求 | 第46-55页 |
·文明大学城创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 | 第46-49页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总体要求 | 第46-47页 |
·“两型社会”建设理论的校园实验 | 第47页 |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具体运用 | 第47-48页 |
·文明城市创建理论的演练场 | 第48-49页 |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明大学城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49-55页 |
·文明大学城创建的重要抓手 | 第49-52页 |
·文明大学城创建的“生命线” | 第52-55页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在岳麓山文明大学城创建中的实践探索 | 第55-73页 |
·树立大学城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 第55-59页 |
·借鉴国外大学城创建中的先进经验 | 第55-57页 |
·吸纳国内大学城创建中的优秀元素 | 第57-59页 |
·优化大学城四位一体的教育要素 | 第59-64页 |
·提高大学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 | 第59-60页 |
·加强大学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教育 | 第60-62页 |
·丰富大学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内涵 | 第62-63页 |
·净化大学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氛围 | 第63-64页 |
·坚持大学城科学高效的教育原则 | 第64-67页 |
·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 | 第65-66页 |
·内部与外部良性互动 | 第66页 |
·政府与高校齐抓共管 | 第66-67页 |
·虚拟与现实相辅相成 | 第67页 |
·探寻大学城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 | 第67-73页 |
·现实榜样示范法 | 第67-69页 |
·现场竞赛激励法 | 第69-70页 |
·环境隐性熏陶法 | 第70-71页 |
·网络正面引导法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1 | 第79-83页 |
附录2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