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1页 |
·芍药芽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休眠芽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影响休眠芽萌发的外部因素 | 第14-15页 |
·影响休眠芽萌发的内部因素 | 第15-16页 |
·不定芽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植物促芽方法的研究 | 第17-20页 |
·外界环境促芽 | 第17-18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芽 | 第18-19页 |
·物理促芽 | 第19-20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分株苗促芽研究 | 第21-29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分株与否对芍药芽发生的影响 | 第22页 |
·6-BA 处理对分株苗芽发生的影响—芽茎比 | 第22-25页 |
·6-BA 处理对分株苗芽发生的影响—萌发时间 | 第25页 |
·6-BA 处理对分株苗芽发生的影响—发生部位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28页 |
·分株促发芍药芽的讨论 | 第25-26页 |
·6-BA 处理对芍药分株苗芽发生影响的探讨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3 扦插苗促芽研究 | 第29-3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沙床条件下茎的不同部位扦插对芽发生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上盆后大田环境下扦插生根苗芽的发生情况 | 第31页 |
·上盆后温室蔽荫条件下扦插生根苗芽的发生情况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插穗基部腋芽萌发的原因 | 第31页 |
·根部芽未发生的原因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4 实生苗促芽研究 | 第33-4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6-BA 对一年生芍药实生苗芽发生的影响 | 第34-36页 |
·6-BA 对二年生芍药实生苗芽发生的影响 | 第36-38页 |
·去除二年生芍药顶端芽对芽发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芽发生期间实生苗芽和根内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 第39-40页 |
·芽发生期间实生苗芽和根内可溶性糖的变化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6-BA 对一二年生芍药实生苗芽影响的探讨 | 第40-41页 |
·芍药实生苗的顶端优势与芽发生的关系 | 第41页 |
·二年生芍药实生苗芽发生期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原因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5页 |
·分株苗促芽的研究总结 | 第43页 |
·扦插苗促芽的研究总结 | 第43页 |
·实生苗促芽的研究总结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图版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