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序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的“作家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什么是“作家论”批评 | 第11-14页 |
第二节 “作家论”产生的原因 | 第14-19页 |
一、 外在客观条件的形成 | 第14页 |
二、 批评者的两重身份为“作家论”批评提供可能 | 第14-15页 |
三、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使然 | 第15-17页 |
四、 社会的变革和新文学的发展促使批评者产生总结和实践的愿望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论析 | 第19-37页 |
第一节 关注社会的主流“作家论”批评 | 第19-27页 |
一、 把握“时代”脉搏——茅盾的“作家论” | 第19-22页 |
二、 强调“主观战斗”精神——胡风的“作家论” | 第22-24页 |
三、 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穆木天、许杰的“作家论” | 第24-26页 |
四、 体现“力的文艺”——钱杏邨的“作家论” | 第26-27页 |
五 小结 | 第27页 |
第二节 其他范式的“作家论” | 第27-34页 |
一、 感性直观的审美——沈从文的“作家论” | 第27-29页 |
二、 凸显人格精神——李长之的“作家论” | 第29-31页 |
三、 偏重个人立场的——苏雪林的“作家论” | 第31-33页 |
四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不同范式“作家论”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第34-37页 |
第三章 “作家论”批评的历史意义 | 第37-44页 |
第一节 “作家论”批评作为“当代批评” | 第37-40页 |
一、 “当代批评”的需求 | 第37-38页 |
二、 “当代批评”的当下性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对传统批评观念的更新 | 第40-43页 |
一、 新的“文”“道”观 | 第40-42页 |
二、 批评话语的现代化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