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与研究生培养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部分:绪论第10-1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 理论意义第11页
  (二) 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3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第13-14页
  (一) 研究的难点第13-14页
  (二) 研究的创新点第14页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一) 研究的思路第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二部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第15-24页
 一、知识与隐性知识第15-19页
  (一) 知识的概念第15-16页
  (二) 隐性知识的概念和高校隐性知识第16-19页
 二、知识管理与隐性知识管理第19-20页
  (一) 知识管理的概念第19-20页
  (二) 隐性知识管理第20页
 三、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维度第20-22页
  (一) 人第20-21页
  (二) 信息和技术第21页
  (三) 人和信息与技术的结合第21-22页
 四、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第22-23页
  (一) 隐性知识物质类要素构成第22页
  (二) 隐性知识非物质类要素构成第22-23页
 五、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主体第23-24页
  (一) 学校组织第23页
  (二) 研究生个体第23-24页
第三部分:研究生隐性知识管理分析第24-28页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第24页
 二、隐性知识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第24-28页
  (一)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必要性分析第24-25页
  (二) 加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第25-28页
第四部分: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实施隐性知识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第28-34页
 一、隐性知识创造阶段第28-31页
  (一) 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措施第28页
  (二) 组织文化不利创造第28-29页
  (三) 科研中的短视行为第29-30页
  (四) 保存机制不完善第30页
  (五) 人才的培养与吸纳第30-31页
 二、隐性知识传播阶段第31-34页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层制结构不利于知识的传播第31页
  (二) 校内隐性知识共享与校际隐性知识共享的缺乏第31-32页
  (三) 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缺乏深度第32-34页
第五部分: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实施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第34-42页
 一、组织层面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第34-38页
  (一) 提高认识第34页
  (二) 建立扁平化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第34-35页
  (三) 设立专门机构第35页
  (四)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第35-36页
  (五) 营造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第36页
  (六) 完善高校知识网络,加强校际合作和校内合作第36-37页
  (七) 构建学习型组织第37-38页
  (八) 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激励体系第38页
 二、个体层面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第38-42页
  (一) 研究生要提高个人认识第38-39页
  (二) 建构个体隐性知识保存机制第39页
  (三) 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参与到研究生隐性知识管理中来第39页
  (四) 积极交流并拓展交流和沟通的范围第39-40页
  (五) 积极参加集体生活第40-42页
第六部分:结语第42-43页
注释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研究
下一篇:网络媒体消费文化观念传播与构建的实证分析--以新浪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