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1章 休谟同情理论的认识论基础 | 第8-11页 |
·印象和观念 | 第8-9页 |
·因果关系 | 第9-11页 |
第2章 作为道德心理学基础的同情 | 第11-17页 |
·同情原则的运行机制 | 第11-13页 |
·同情原则与印象和观念双重关系原则及相同方向的冲动原则 | 第13-15页 |
·对比原则与同情原则 | 第15-17页 |
第3章 作为道德哲学核心的调整的同情 | 第17-26页 |
·道德判断的根据不是理性而是道德感 | 第17-19页 |
·从同情到调整的同情 | 第19-20页 |
·调整的同情与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 | 第20-22页 |
·调整的同情与道德判断的普遍性、客观性 | 第22-23页 |
·调整的同情与道德追求的动力 | 第23-24页 |
·调整的同情与理想道德品质的理念 | 第24-26页 |
第4章 休谟同情理论的意义 | 第26-30页 |
·休谟同情理论对当时道德要求来源争论的贡献 | 第26-28页 |
·休谟同情理论对同情伦理学的影响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后记 | 第33-35页 |
中文摘要 | 第35-38页 |
Abstract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