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导论第10-21页
 一、选题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11-14页
 三、论文框架第14-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8页
 五、研究价值及创新第18-21页
第一章 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民族团结意识第21-31页
 第一节 多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第21-26页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与作用第21-23页
  二、多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组成第23-24页
  三、国家意识形态输出的渠道、载体和方式第24-26页
 第二节 民族团结意识及其功能第26-31页
  一、民族团结意识第26-28页
  二、民族团结意识的功能第28-31页
第二章 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与法规第31-43页
 第一节 多角度的理解民族团结第31-39页
  一、社会团结及其转型第31-33页
  二、民族团结的政治建构第33-36页
  三、社会认同与民族团结生成第36-38页
  四、教育理论的解读第38-39页
 第二节 国家法规与领导人的讲话第39-43页
  一、国家的多项法律、法规对民族团结教育做出了规定第39-40页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第40-43页
第三章 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形式、内容及其特点第43-60页
 第一节 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形式第43-49页
  一、社会领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第43-44页
  二、通过公共教育系统,普遍、广泛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第44-48页
  三、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惩治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第48-49页
 第二节 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第49-54页
  一、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第49-51页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第51-53页
  三、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第53-54页
 第三节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特点第54-60页
  一、"三合一"的主要教育形式第54-58页
  二、长期以党和国家为主导第58-59页
  三、重视核心价值观念的宣示第59-60页
第四章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第60-77页
 第一节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历程第60-66页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团结教育(1921年—1948年)第60-61页
  二、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民族团结教育(1949年—1978年)第61-62页
  三、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的民族团结教育(1979年—1999年)第62-64页
  四、新世纪以来的民族团结教育(2000年——今)第64-66页
 第二节 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个案研究——内地西藏班民族团结教育实效分析第66-73页
  一、接触与交往: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生成的基础第66-68页
  二、内地西藏班学生民族交往与接触现状分析第68-70页
  三、提高内地班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思路第70-73页
 第三节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成绩第73-77页
  一、民族团结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73-74页
  二、不断规范民族事务与民族交往行为第74-76页
  三、涌现了大批典型人物和突出事迹第76-77页
第五章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第77-85页
 第一节 如何适应民族问题的新特点第77-79页
  一、中国当前民族问题的主要形式及特点第77-78页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回应第78-79页
 第二节 如何适应民族工作日益社会化的新需要第79-81页
  一、民族工作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第79-80页
  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然全社会化第80-81页
 第三节 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上的不统一第81-85页
  一、在内容确定上不统一第82-83页
  二、在如何把握教育方向上不统一第83-85页
第六章 对当前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考第85-99页
 第一节 准确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第85-88页
  一、立体化的理解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第85-86页
  二、有条不紊的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第86-88页
 第二节 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全社会化第88-94页
  一、纵向全社会化第88-91页
  二 、横向全社会化第91-94页
 第三节 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四个转变第94-99页
  一、出以政治层面为主政治、生活层面并重第94-95页
  二、注意理论政策教育也要注意塑行功能第95-96页
  三、重视政策优越性宣传也重视情感交融第96-97页
  四、由"两元"到"多元"第97-99页
结语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06-108页
后记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表面生物活性改性及血液相容性研究
下一篇:立式储罐下节点区及拱顶裂纹缺陷安全评定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