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31页 |
| 综述一 中医学对痤疮的研究概况 | 第8-16页 |
| 1.历代文献中对痤疮的主要论述 | 第8-9页 |
| 2.当代医家对痤疮的辨治方法 | 第9-11页 |
| ·从病因辨证 | 第9页 |
| ·从脏腑辨证 | 第9-10页 |
| ·从三焦辨证 | 第10页 |
| ·局部辨证 | 第10-11页 |
| 3.近十年各医家对痤疮的辨治 | 第1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6页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 | 第16-28页 |
| 1.流行病学 | 第16页 |
| 2.病机与发病机制 | 第16-21页 |
| ·内分泌因素 | 第16-17页 |
|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 第17-19页 |
| ·微生物 | 第19-20页 |
| ·炎症损害及免疫机制 | 第20-21页 |
|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 第21页 |
| ·心理因素 | 第21页 |
| ·痤疮发生的其它危险因素 | 第21页 |
| 3.现代医药对痤疮的治疗 | 第21-25页 |
| ·内治法 | 第21-23页 |
| ·外治法 | 第23-24页 |
| ·其他疗法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 综述三 经络辨证在中医外科学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 1.指导辨证 | 第28页 |
| 2.分清轻重缓急,判断预后 | 第28-29页 |
| 3.提供选用引经药的依据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 第二篇 临床研究部分 经前痤疮发病的经络循行部位与脏腑辨证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 第31-40页 |
| 前言 | 第31-40页 |
| 1.病例选择 | 第31-32页 |
| ·一般情况 | 第31页 |
| ·诊断标准 | 第31页 |
| ·分级标准 | 第31页 |
| ·纳入标准 | 第31-32页 |
|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 ·面部皮损经络归属的定位标准 | 第32页 |
| ·皮损统计标准 | 第3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32-34页 |
| 4.讨论 | 第34-39页 |
| ·临床分级 | 第34页 |
| ·年龄 | 第34-35页 |
| ·现代医学对女性经前痤疮的认识 | 第35页 |
| ·传统医学对经前的痤疮认识 | 第35-36页 |
| ·经前痤疮从肝论治的中医理论分析 | 第36页 |
| ·关于纳入标准的讨论 | 第36页 |
| ·面部皮损经络归属的定位标准及肝经的循行部位的讨论 | 第36-37页 |
| ·对此次观察结果的分析 | 第37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病例报告表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个人简历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