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梨抗黑星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梨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器官发生途径 | 第11-14页 |
| ·胚状体发生途径 | 第14-15页 |
| ·其他形式的离体培养 | 第15页 |
| ·梨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转入的外源基因类型 | 第15-16页 |
| ·转基因的主要方法 | 第16页 |
| ·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抗黑星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18-26页 |
| ·材料 | 第18页 |
|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 ·质粒和菌株 | 第18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8页 |
| ·方法 | 第18-20页 |
| ·原核表达 | 第18-19页 |
| ·亚细胞定位 | 第19页 |
| ·转化烟草研究 | 第19-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 ·原核表达 | 第20-21页 |
| ·亚细胞定位 | 第21页 |
| ·PbzsREMORIN 基因转化烟草 | 第21-23页 |
| ·讨论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砀山酥梨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6-33页 |
| ·材料 | 第26页 |
|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6页 |
| ·方法 | 第26-27页 |
| ·无菌系的建立 | 第26页 |
| ·叶片再生不定芽的诱导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叶片再生不定芽 | 第27页 |
|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砀山酥’梨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不同激素浓度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抗氧化剂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29页 |
| ·碳源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浓度AgNO_3 对‘砀山酥’梨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0页 |
| ·培养基、IBA 浓度、间苯三酚浓度、蔗糖浓度、暗培养天数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砀山酥梨叶片遗传转化 | 第33-41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33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6页 |
| ·抗病相关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36页 |
| ·根癌农杆菌的活化与培养 | 第36页 |
| ·Kan Neo 霉素敏感试验 | 第36页 |
| ·Cef 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36页 |
| ·农杆菌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36页 |
| ·共培养时间对叶片转化的影响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Kan Neo 霉素敏感试验 | 第36-38页 |
| ·Cef 敏感试验 | 第38页 |
| ·农杆菌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38-39页 |
| ·共培养时间对叶片转化的影响 | 第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3页 |
| ·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41页 |
| ·砀山酥梨叶片再生 | 第41-42页 |
| ·砀山酥梨遗传转化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 附录 | 第50-51页 |
| 缩略词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