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引言 | 第16页 |
第一部分 高荣林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 第16-20页 |
第二部分 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 | 第20-68页 |
一、调理脾胃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一) 脾胃功能特性 | 第20-22页 |
1. 纳和化 | 第20-21页 |
2. 升和降 | 第21页 |
3. 燥和湿 | 第21-22页 |
(二) 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理论观点 | 第22-26页 |
1. 化生精微,荣养脏腑 | 第22页 |
2. 升清降浊,脾胃为枢 | 第22-24页 |
3. 重视气化,五脏相关 | 第24-25页 |
4. 四季脾旺,御邪延寿 | 第25-26页 |
二、脾胃病证大纲 | 第26-32页 |
(一) 虚证类 | 第26-30页 |
1. 脾胃虚弱证 | 第26-27页 |
2. 脾气虚陷证 | 第27-28页 |
3. 脾胃虚寒证 | 第28页 |
4. 脾胃阴虚证 | 第28-30页 |
(二) 实证类 | 第30-32页 |
1. 脾胃湿热证 | 第30页 |
2. 胃气上逆证 | 第30-31页 |
3. 胃热证 | 第31-32页 |
三、调理脾胃法 | 第32-49页 |
(一)、高荣林教授调理脾胃临证要点 | 第32-36页 |
1. 注重升降,调理气机 | 第32-33页 |
2. 注重纳化,补脾开胃 | 第33-34页 |
3. 津气兼顾,润燥适宜 | 第34-35页 |
4. 三因制宜,辩证调护 | 第35-36页 |
(二)、调理脾胃正法 | 第36-45页 |
1. 健脾益气法 | 第36-37页 |
2. 升举中气法 | 第37页 |
3. 温中散寒法 | 第37-38页 |
4. 理气法 | 第38-39页 |
5. 养阴法 | 第39-41页 |
6. 祛湿法 | 第41-43页 |
7. 消导法 | 第43-44页 |
8. 清热法 | 第44-45页 |
(三)、调理脾胃常用变法 | 第45-49页 |
1. 健脾疏肝法 | 第45-47页 |
2. 健脾益肺法 | 第47-48页 |
3. 健脾宁心法 | 第48-49页 |
4. 健脾温肾法 | 第49页 |
四、调理脾胃以治五脏--临床验案举隅 | 第49-68页 |
(一) 调理脾胃治心 | 第50-52页 |
病案1. 心悸(肝郁胃滞,心神不宁) | 第50-51页 |
病案2. 胸痹(肝胃不和,心脉痹阻) | 第51-52页 |
(二) 调理脾胃治肝 | 第52-55页 |
病案1. 失眠(血虚肝热,痰湿阻滞) | 第53-54页 |
病案2. 失眠(肝气郁结,痰湿中阻) | 第54-55页 |
病案3. 失眠(气血两虚,心神失养) | 第55页 |
(三) 调理脾胃治肺 | 第55-58页 |
病案1. 咳嗽(脾虚痰阻、肺气失宣) | 第56-57页 |
病案2. 咳喘(胃呆肠滞,痰热壅肺) | 第57-58页 |
(四) 调理脾胃治肾 | 第58-60页 |
病案 水肿 (脾虚湿热,气虚血瘀) | 第59-60页 |
(五) 调理脾胃治胃病 | 第60-68页 |
病案1. 胃痛(肝胃不和) | 第62-63页 |
病案2. 胃痛(脾虚胃滞,寒热错杂) | 第63-64页 |
病案3. 嗳气(肝气郁结,胃气上逆) | 第64页 |
病案4. 泄泻(脾胃虚弱,湿浊阻滞) | 第64-66页 |
病案5. 关格(脾胃虚寒,肝气郁滞) | 第66-68页 |
第三部分 调理脾胃法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验证 | 第68-103页 |
一、晚期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第68-72页 |
二、调理脾胃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依据 | 第72-77页 |
(一) 现状 | 第72页 |
(二)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及晚期前列腺癌的中医治疗困惑 | 第72-73页 |
(三) 调理脾胃法为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基本治法 | 第73-75页 |
(四) 调理脾胃法作为基本治法的理论基础 | 第75-76页 |
(五) 六君子汤作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基本方 | 第76页 |
(六) 六君子汤方义 | 第76-77页 |
三、六君子汤方加减本草论述及现代抗癌药理研究 | 第77-90页 |
(一) 人参 | 第77-79页 |
(二) 白术 | 第79-80页 |
(三) 茯苓 | 第80-82页 |
(四) 甘草 | 第82-83页 |
(五) 陈皮 | 第83-85页 |
(六) 半夏 | 第85-87页 |
(七) 白花蛇舌草 | 第87-88页 |
(八) 夏枯草 | 第88-90页 |
四、调理脾胃法治疗难治性前列腺癌临床验证 | 第90-10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91-92页 |
·一般资料 | 第91页 |
·诊断标准 | 第91页 |
·纳入标准 | 第91页 |
·排除标准 | 第91-92页 |
·剔除、脱落标准 | 第9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92页 |
3 治疗方案 | 第92-93页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93页 |
5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第93-94页 |
6 结果 | 第94-99页 |
·两组可比性分析 | 第94页 |
·两组生存质量量表比较 | 第94-97页 |
·实验室指标结果 | 第97-99页 |
7 讨论 | 第99-103页 |
·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 第99-100页 |
·实验室指标结果 | 第100-101页 |
·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第103页 |
·小结 | 第103页 |
创新点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个人简历 | 第112-114页 |
附表1--Karnofsky评分量表 | 第114-115页 |
附表2--中医症状评分表 | 第115-116页 |
附表3--EORTC QOL C-30853评分量表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