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银行信贷风险与信贷征信体系概述 | 第13-18页 |
第一节 银行信贷风险的界定、成因及危害 | 第13-15页 |
·银行信贷风险的界定 | 第13页 |
·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信息不对称的非均衡信贷分析 | 第13-14页 |
·银行信贷风险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危害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银行信贷征信体系的主要框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银行信贷征信对于防范信贷风险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国际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 | 第18-34页 |
第一节 国际征信立法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德国和法国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国际征信服务模式——资信评级 | 第20-31页 |
·国际银行的资信评级 | 第20-27页 |
·《新巴塞尔协议》有关银行资信评级的阐述 | 第27-28页 |
·国际流行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简介及比较 | 第28-31页 |
第四节 国际银行信贷征信监管 | 第31-34页 |
·征信监管的主体 | 第31页 |
·征信监管的民间机构 | 第31-32页 |
·征信业的管理体系 | 第32页 |
·征信业的管理模式 | 第32页 |
·征信业监管的内容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 | 第34-41页 |
第一节 我国征信立法的基本情况 | 第34-35页 |
·金融法的有关规定 | 第34页 |
·刑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34页 |
·民法中的有关规定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我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我国征信服务模式——资信评级 | 第37-39页 |
·我国银行对企业资信评级 | 第37-38页 |
·我国银行对个人资信评级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我国银行信贷征信监管 | 第39-41页 |
·中国人民银行在征信监管中的职能 | 第39页 |
·征信监管的主要内容 | 第39-40页 |
·征信监管的主要措施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和信贷征信体系的问题分析 | 第41-47页 |
第一节 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信贷征信立法有待完善 | 第45页 |
·银行资信评级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征信监管存在问题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国际经验的启示及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国际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48页 |
·重视征信法律法规建设的完善 | 第47页 |
·重视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 | 第47-48页 |
·重视对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 | 第48页 |
·重视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 | 第48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48-56页 |
·完善我国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 | 第48-50页 |
·完善我国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 第50-52页 |
·加强征信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52页 |
·完善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 | 第52-54页 |
·构建健全的银行信贷征信信息的共享机制 | 第54-55页 |
·加强银行信贷征信外部保障体系的建设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