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0-20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2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1页 |
(三)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1-12页 |
三、 中医证候、体征量化评分标准 | 第12-15页 |
(一)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第12-13页 |
(二) 局部体征评分标准 | 第13-14页 |
(三) 病情分级标准 | 第14页 |
(四) 疼痛分级标准 | 第14-15页 |
四、 治疗方法 | 第15页 |
(一) 药物及用法 | 第15页 |
(二) 疗程 | 第15页 |
五、 疗效性观测指标 | 第15页 |
六、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5-16页 |
(一)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页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页 |
(三) 局部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页 |
(四)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6页 |
七、 统计处理 | 第16页 |
八、 一般资料 | 第16-20页 |
(一) 病例分组 | 第16-17页 |
(二) 临床资料分析 | 第17-20页 |
结果 | 第20-25页 |
一、 临床疗效结果 | 第20-23页 |
(一) 综合疗效比较 | 第20页 |
(二)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0页 |
(三) 治疗前后综合、证候、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 第20-21页 |
(四) 局部体征疗效比较 | 第21页 |
(五) 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比较 | 第21页 |
(六) 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 第21-22页 |
(七)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疼痛 VAS 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二、 试验组疗效与相关资料分析 | 第23-24页 |
(一) 年龄与疗效比较 | 第23页 |
(二) 病程与疗效比较 | 第23页 |
(三) 病情与疗效比较 | 第23页 |
(四) 盆腔疼痛 VAS 评分与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三、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42页 |
一、 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相关认识 | 第25-28页 |
(一) 本病的中医学归属 | 第25-26页 |
(二)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7页 |
(三)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第27-28页 |
二、 盆腔炎性疾病与慢性盆腔痛的关系 | 第28-29页 |
三、 情绪症状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关系 | 第29页 |
四、 西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 第29-30页 |
(一) 西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9页 |
(二) 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第29-30页 |
五、 行气化瘀方的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 第30-36页 |
(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特点 | 第30-31页 |
(二)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的证候分析 | 第31页 |
(三)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的治则治法 | 第31页 |
(四) 行气化瘀方的组方分析 | 第31-34页 |
(五) 行气化瘀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4-36页 |
六、 中药灌肠方的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 第36-39页 |
(一) 灌肠方的组方分析 | 第36-37页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38页 |
(三) 中药灌肠的机理 | 第38-39页 |
七、 临床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八、 行气化瘀方配合中药灌肠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