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绪论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宋人笔记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一、"笔记"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宋人笔记易学资料概述 | 第21-23页 |
一、有关已亡佚的宋人易著或易说的资料 | 第21页 |
二、有关非主流易家治易之法和易学思想的资料 | 第21-22页 |
三、有关《周易》训诂、校勘方面的资料 | 第22页 |
四、有关宋代易学传承等方面的资料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宋人笔记易学资料研究的必要性 | 第23-27页 |
一、宋易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二、易学资料的学术价值 | 第24-27页 |
上篇 宋人笔记所载重要易家的治易方法和易学思想述论 | 第27-77页 |
第一章 沈括治易方法与易学思想考论 | 第27-41页 |
第一节 对汉人象数理论的继承 | 第28-37页 |
一、纳甲胎育说 | 第28-30页 |
二、卦气说应用的拓展 | 第30-34页 |
三、易数说 | 第34-37页 |
第二节 传统理论思维与科学观的双重组合 | 第37-41页 |
一、超前的科学观 | 第37-38页 |
二、传统的理论与思维范式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洪迈治易方法与易学思想考论 | 第41-48页 |
第一节 多种方法取象治易 | 第41-45页 |
一、爻位与中正 | 第41-42页 |
二、互体与旁通 | 第42-43页 |
三、"之反"与卦变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以史证易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叶适治易方法与易学思想考论 | 第48-65页 |
第一节 象数义理兼顾的治易之法 | 第48-55页 |
一、反卦说 | 第49-51页 |
二、卦变说 | 第51-55页 |
第二节 叶适易学思想研究 | 第55-65页 |
一、学术渊源 | 第55-57页 |
二、易学哲学体系 | 第57-65页 |
第四章 王应麟治易方法与易学思想考论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对汉唐象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65-69页 |
一、爻象 | 第66-67页 |
二、卦象内容的拓展 | 第67页 |
三、十二消息说 | 第67-68页 |
四、之卦法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援史阐易 | 第69-73页 |
一、多样化的援史阐易模式 | 第70-71页 |
二、援史阐发忧患意识及政治情怀 | 第71-73页 |
第三节 《困学纪闻》在易学史上的文献学价值 | 第73-77页 |
一、保存前贤易说的价值 | 第73-74页 |
二、文本校勘时的参考价值 | 第74-77页 |
下篇 由宋人笔记看象数易与义理易的新发展及宋易的嬗变对宋代学术的影响 | 第77-146页 |
第一章 宋人笔记中象数理论的延续与发展 | 第78-110页 |
第一节 卦气说的延续及批判 | 第78-89页 |
一、卦气说的缘起及发展 | 第78-80页 |
二、"反复其道,七日来复"与"六日七分"的关联 | 第80-86页 |
三、卦气说的缺陷及其调整 | 第86-89页 |
第二节 纳甲说的延续及发展 | 第89-93页 |
一、纳甲说的缘起及发展 | 第89-90页 |
二、宋人笔记中的纳甲说 | 第90-93页 |
第三节 五行说的拓展 | 第93-97页 |
一、五行与医家 | 第95-96页 |
二、五行与五色 | 第96-97页 |
第四节 易数说 | 第97-102页 |
一、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 | 第97-100页 |
二、五行数 | 第100-102页 |
第五节 其它取象理论的延续与发展 | 第102-110页 |
一、卦变 | 第102-107页 |
二、变卦 | 第107-110页 |
第二章 宋人笔记中义理易的新发展 | 第110-122页 |
第一节 治易方法的多样化 | 第110-114页 |
一、由"音""形"至"义" | 第111-112页 |
二、由礼器的款式入手阐解易理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援史证易的兴盛 | 第114-122页 |
一、参证史事的发展演变 | 第114-115页 |
二、宋人援史证易模式的多样化 | 第115-119页 |
三、援史证易与史易互证的历史史观 | 第119-122页 |
第三章 由宋人笔记看宋易的嬗变对宋代学术的影响 | 第122-146页 |
第一节 疑古辨伪思潮对宋代经学的冲击 | 第122-138页 |
一、疑古思潮对宋代易学的影响 | 第123-134页 |
二、新理论体系的架构对程朱理学的质疑和挑战 | 第134-138页 |
第二节 由思维范式的形成和发展看宋代易学对史学的影响 | 第138-146页 |
一、思维范式的形成及发展 | 第139-140页 |
二、宋代以易解史的思维范式 | 第140-146页 |
结语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1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