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绪论 | 第15-21页 |
(一) 研究的对象 | 第15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1.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2.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3.实践意义 | 第17页 |
(三) 学界研究概况述评 | 第17-19页 |
(四)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五) 本文拟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一、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提出与基本内容 | 第21-39页 |
(一) 社会心理学说的哲学基础及社会背景 | 第21-22页 |
(二) 社会心理学说的逐步形成 | 第22-25页 |
1.社会心理学说的萌芽 | 第22-23页 |
2.社会心理学说的概括与提出 | 第23-24页 |
3.社会心理学说的成熟与完备表述 | 第24-25页 |
(三) 社会心理概念内涵 | 第25-27页 |
(四) 社会心理的特征分析 | 第27-34页 |
1.社会心理的本质性特征 | 第27-30页 |
2.社会心理区别于思想体系的特征 | 第30-34页 |
(五) 社会心理规律及其科学解释 | 第34-39页 |
1.模仿规律 | 第34-35页 |
2.对立规律 | 第35-36页 |
3.节奏规律 | 第36-37页 |
4.对称规律 | 第37-39页 |
二、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 | 第39-53页 |
(一)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共同的唯物主义基础 | 第39-43页 |
1.关于社会心理的根源 | 第39-40页 |
2.关于社会心理的变化 | 第40-41页 |
3.关于思想体系的根源 | 第41-43页 |
4.关于思想体系的变化 | 第43页 |
(二)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相互关系 | 第43-50页 |
1.关于社会心理对思想体系的作用 | 第44-46页 |
2.思想体系对社会心理的反作用 | 第46-50页 |
(三) 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理论意义 | 第50-53页 |
1.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原理 | 第50-51页 |
2.深入并丰富了思想体系史研究 | 第51页 |
3.对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第51-53页 |
三、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理建设 | 第53-68页 |
(一) 转型期的社会心理状况及其产生根源 | 第53-56页 |
1.信仰缺失的危机使心灵空虚 | 第53-54页 |
2.经济体制改革促生社会相对剥离感 | 第54页 |
3.政治体制改革引发心理无助 | 第54-55页 |
4.道德失范与心灵自我约束的缺位 | 第55-56页 |
(二) 社会心理和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第56-60页 |
1.社会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有机构成和基础条件 | 第57-58页 |
2.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纽带与调节器 | 第58-59页 |
3.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 第59页 |
4.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进步的桥梁 | 第59-60页 |
(三)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心理和谐 | 第60-68页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 第61-62页 |
2.核心价值体系在促进社会心理和谐中的作用和功能 | 第62-64页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心理和谐的具体路径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