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粗粒土路堤填料流变性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3-18页 |
·粗粒土路堤填料应用情况 | 第13-14页 |
·红砂岩粗粒土路基病害 | 第14-17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粗粒土研究 | 第18-22页 |
·土体流变学研究现况 | 第22-25页 |
·粗粒土体流变研究 | 第25-26页 |
·粗粒土流变试验现况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第27-30页 |
第二章 粗粒土流变理论分析 | 第30-42页 |
·粗粒土变形组成 | 第30-33页 |
·红砂岩粗粒土三轴试验 | 第30-32页 |
·粗粒土流变变形 | 第32-33页 |
·粗粒土流变理论 | 第33-34页 |
·波尔兹曼叠加原理 | 第33-34页 |
·蠕变模型理论 | 第34页 |
·流变核函数分析 | 第34-38页 |
·核函数的类型试验确定 | 第34-36页 |
·核函数的数学形式 | 第36-37页 |
·新的流变核函数 | 第37-38页 |
·流变元件模型理论 | 第38-41页 |
·线性元件流变模型 | 第38-40页 |
·非线性元件流变模型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粗粒土流变机理 | 第42-62页 |
·引言 | 第42页 |
·红砂岩粗颗粒性质研究 | 第42-47页 |
·红砂岩研究现况 | 第42-44页 |
·红砂岩工程性质 | 第44-45页 |
·红砂岩粗粒崩解性 | 第45-47页 |
·红砂岩粗粒土填料性质 | 第47-49页 |
·粗粒土颗粒破碎效应研究 | 第49-59页 |
·试验内容和颗粒破碎度量 | 第49-52页 |
·压缩试验粗颗粒破碎效应 | 第52-54页 |
·直剪试验粗颗粒破碎效应 | 第54-56页 |
·压缩流变试验粗颗粒破碎 | 第56-59页 |
·粗粒土流变机理分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粗粒土三轴流变仪研制 | 第62-81页 |
·粗粒土流变仪概况 | 第62-66页 |
·流变试验仪 | 第62-64页 |
·粗粒土流变试验仪 | 第64-66页 |
·GSRT流变试验仪 | 第66-69页 |
·试验仪总体结构 | 第66-68页 |
·GSRT试验仪特点 | 第68-69页 |
·GSRT轴压力系统 | 第69-73页 |
·GSRT围压系统 | 第73-75页 |
·尺寸效应及压力室 | 第75-79页 |
·粗粒土样尺寸效应 | 第75-77页 |
·GSRT压力室 | 第77-79页 |
·GSRT试验仪操作 | 第79-80页 |
·试验前准备 | 第79页 |
·蠕变试验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粗粒土路堤填料流变试验 | 第81-104页 |
·引言 | 第81-82页 |
·红砂岩粗粒土取样及制样 | 第82-85页 |
·红砂岩粗粒土取样 | 第82-83页 |
·红砂岩粗粒土样缩制 | 第83-85页 |
·红砂岩粗粒土流变试验方案 | 第85-87页 |
·流变试验结果 | 第87-98页 |
·蠕变试验影响因素 | 第98-102页 |
·应力状态影响 | 第98-100页 |
·试验尺度效应分析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粗粒土流变本构模型分析 | 第104-123页 |
·引言 | 第104-105页 |
·改进的Burgers流变模型 | 第105-111页 |
·线性粘弹性元件 | 第106页 |
·非线性粘塑性元件 | 第106-108页 |
·改进的Burgers流变模型 | 第108-111页 |
·改进的Burgers模型分析 | 第111-116页 |
·蠕变性质分析 | 第111-114页 |
·应力松弛性质分析 | 第114-116页 |
·流变模型参数确定 | 第116-122页 |
·参数确定方法 | 第116-118页 |
·模型参数值 | 第118-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粗粒土路堤流变数值计算 | 第123-136页 |
·引言 | 第123页 |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23-135页 |
·工程概况 | 第123-124页 |
·实测数据分析 | 第124-129页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129-130页 |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30-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6-138页 |
·继续研究方向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和工作 | 第153-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