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及稳定性的能量突变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地下工程结构尺寸优化研究 | 第7-8页 |
| ·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 | 第8-10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矿岩力学试验 | 第11-27页 |
| ·矿山地质概况 | 第11-16页 |
| ·矿区地质 | 第11-14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4页 |
| ·矿床地质储量 | 第14-16页 |
| ·开采技术条件 | 第16-18页 |
| ·矿体赋存特征 | 第16页 |
| ·地质构造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原岩应力 | 第17-18页 |
| ·岩体稳定性评价 | 第18页 |
| ·矿岩力学试验 | 第18-24页 |
| ·力学试验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24-25页 |
| ·弹性模量变化分析 | 第25-26页 |
| ·泊桑比分析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采场能量释放规律及围岩破坏机理 | 第27-39页 |
| ·采场能量释放 | 第27-30页 |
| ·能量释放理论 | 第27-29页 |
| ·采场释放能量的数值计算 | 第29页 |
| ·采场能量释放机理 | 第29-30页 |
| ·释放能量的转化 | 第30-31页 |
| ·采场围岩破坏机理 | 第31-34页 |
| ·岩石破坏的能量释放分析 | 第31-32页 |
| ·岩体破坏机理 | 第32-34页 |
| ·采场失稳机理 | 第34-39页 |
| ·采场失稳的基本形式 | 第34-35页 |
| ·采场失稳的力学机理 | 第35-39页 |
| 第四章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第39-64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 | 第39-41页 |
| ·数值方法评述 | 第39-40页 |
| ·数值模拟方法选择 | 第40-41页 |
| ·ANSYS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1-47页 |
| ·连续介质的离散化 | 第41页 |
| ·单元特性分析 | 第41-45页 |
| ·结点平衡方程与整体刚度矩阵 | 第45-46页 |
| ·求解未知结点位移和计算单元应力 | 第46页 |
| ·S ANSYS程序分析的基本过程 | 第46-47页 |
| ·优化目标的确定 | 第47页 |
| ·优化模型 | 第47页 |
| ·优化方法 | 第47-48页 |
| ·数值计算程序 | 第48-49页 |
| ·研究实例 | 第49-58页 |
| ·计算模型 | 第49页 |
| ·数值模拟试验模型设计 | 第49页 |
| ·数值模拟过程 | 第49-51页 |
| ·试验结果统计 | 第51-58页 |
| ·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 ·应力分析 | 第58页 |
| ·位移分析 | 第58-59页 |
| ·能量分析 | 第59-61页 |
| ·优化分析 | 第61-62页 |
| ·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 ·综合分析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基于能量突变的采场稳定性分析 | 第64-72页 |
| ·采场稳定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 ·常见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 ·解析方法 | 第66页 |
| ·数值分析方法 | 第66页 |
| ·工程地质类比方法 | 第66页 |
| ·模型试验方法 | 第66-67页 |
| ·不确定性方法 | 第67页 |
| ·能量突变的采场稳定性分析 | 第67-72页 |
| ·能量突变的采场稳定性分析原理 | 第67-68页 |
| ·实例分析 | 第68-72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奖励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