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8页 |
二、前人研究的回顾 | 第8-13页 |
三、论文大纲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唐宋时期地藏像的收录 | 第16-58页 |
第一节 中原北方地区 | 第16-30页 |
一、龙门石窟 | 第16-22页 |
二、南响堂山石窟 | 第22-24页 |
三、彬县大佛寺石窟 | 第24-29页 |
四、中原北方其他地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敦煌地区 | 第30-39页 |
一、敦煌莫高窟 | 第30-38页 |
二、安西榆林窟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四川及江南地区 | 第39-56页 |
一、广元石窟 | 第40-44页 |
二、巴中石窟 | 第44-46页 |
三、大足石窟 | 第46-51页 |
四、资中地区 | 第51-53页 |
五、四川其他地区 | 第53-55页 |
六、江南地区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其他传世品 | 第56-58页 |
第二章 唐宋时期地藏像的风格样式与分期 | 第58-81页 |
第一节 多样式时期——初唐阶段 | 第60-67页 |
第二节 成熟型时期——盛中唐阶段 | 第67-72页 |
第三节 新样式时期——晚唐、五代宋阶段 | 第72-81页 |
第三章 中国地藏像的起源、兴盛、持物与传播等相关问题 | 第81-115页 |
第一节 地藏菩萨像的起源 | 第81-87页 |
一、中国初期地藏信仰状况 | 第81-84页 |
二、唐初以前的地藏像情况 | 第84-87页 |
第二节 地藏造像兴盛的原因 | 第87-92页 |
第三节 关于地藏持物的意义 | 第92-101页 |
第四节 地藏像在各区域的相互影响与传播 | 第101-115页 |
一、中原北方地区的相互影响 | 第102-104页 |
二、四川地区的相互影响及其与中原北方地区的关系 | 第104-107页 |
三、四川地区与敦煌地区的相互影响 | 第107-115页 |
第四章 地藏造像记反映的信仰实况 | 第115-142页 |
第一节 中原北方地区 | 第115-125页 |
第二节 敦煌地区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四川及江南地区 | 第127-135页 |
第四节 唐宋文人的地藏像赞序 | 第135-142页 |
第五章 地藏像的组合及其反映的信仰 | 第142-159页 |
第一节 地藏与六道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地藏与净土像 | 第145-151页 |
一、地藏与观音组合 | 第145-147页 |
二、地藏与弥陀、观音组合 | 第147-149页 |
三、地藏与药师组合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地藏与十王 | 第151-154页 |
第四节 地藏与密教像 | 第154-159页 |
一、地藏与密教像组合 | 第154-156页 |
二、密教系统的地藏像 | 第156-159页 |
结语 | 第159-162页 |
附录一 中原北方地区的地藏像 | 第162-169页 |
附录二 敦煌地区的地藏像 | 第169-176页 |
附录三 四川及江南地区的地藏像 | 第176-185页 |
附录四 中原北方地区的地藏像记 | 第185-191页 |
附录五 敦煌地区的地藏像记 | 第191-193页 |
附录六 四川及江南地区的地藏像记 | 第193-196页 |
图片 | 第196-219页 |
图片来源 | 第219-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5页 |
后记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