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失权制度
前言 | 第1-6页 |
第一章 民事诉讼失权制度概述 | 第6-12页 |
一、 民事诉讼失权制度概述 | 第6-8页 |
(一) 民事诉讼失权概念界定 | 第6-7页 |
(二) 民事诉讼失权的适用主体 | 第7-8页 |
(三) 民事诉讼失权的对象 | 第8页 |
(四) 民事诉讼失权原因的样态 | 第8页 |
二、 民事诉讼失权与相关问题之比较 | 第8-12页 |
(一) 民事诉讼权利的丧失与民事实体权利的丧失 | 第8-9页 |
(二) 诉讼失权与诉讼义务 | 第9-10页 |
(三) 诉讼失权与诉讼时效、诉讼期间 | 第10-11页 |
(四) 诉讼失权与当事人的处分权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的理论价值 | 第12-19页 |
一、 诉讼失权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 | 第12-15页 |
(一) 诉讼公正的涵义 | 第12-13页 |
(二) 诉讼公正与诉讼失权 | 第13-15页 |
二、 诉讼失权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 第15-19页 |
(一) 诉讼效率的涵义 | 第16-17页 |
(二) 诉讼效率与诉讼失权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国外民事诉讼失权制度比较 | 第19-27页 |
一、 美国的诉讼失权制度 | 第19-21页 |
二、 英国的诉讼失权制度 | 第21页 |
三、 法国的诉讼失权制度 | 第21-22页 |
四、 德国的诉讼失权制度 | 第22-24页 |
五、 日本的诉讼失权制度 | 第24-26页 |
六、 对各国立法例的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失权制度 | 第27-39页 |
一、 违法程序责问失权 | 第28-30页 |
二、 管辖异议失权 | 第30-31页 |
三、 答辩失权 | 第31-34页 |
四、 举证失权 | 第34-38页 |
五、 完善我国诉讼失权制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