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岩体结构现状研究 | 第13-15页 |
·岩体风化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边坡开挖松弛区现状研究 | 第16-17页 |
·岩体质量现状研究 | 第17-18页 |
·软弱夹层现状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坝区地质概况 | 第24-31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4-25页 |
·地层 | 第25-26页 |
·构造 | 第26-29页 |
·地震 | 第29页 |
·坝址区地应力 | 第29-3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建基面岩体结构及反馈研究 | 第31-56页 |
·结构面分级及岩体结构划分 | 第31-34页 |
·结构面分级 | 第31-32页 |
·岩体结构划分方案 | 第32-34页 |
·开挖后建基岩体岩体结构特征 | 第34-43页 |
·两岸建基面各开挖段岩体结构展布特征 | 第34-42页 |
·河床岩体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开挖前建基岩体岩体结构特征 | 第43-53页 |
·建基面开挖前两岸建基面岩体结构及空间特征 | 第43-49页 |
·河床建基面岩体结构特征 | 第49-53页 |
·岩体结构研究成果反馈分析 | 第53-56页 |
第四章 建基岩体风化程度确定及反馈研究 | 第56-87页 |
·风化程度标准确定 | 第56-57页 |
·开挖后建基岩体风化特征研究 | 第57-71页 |
·爆破松弛爆破松弛厚度确定 | 第57-62页 |
·开挖后建基岩体风化程度 | 第62-71页 |
·开挖前建基岩体风化特征分析 | 第71-77页 |
·右岸岩体风化综合分带 | 第71-75页 |
·左岸岩体风化综合分带 | 第75-77页 |
·施工前后风化带研究成果反馈研究 | 第77-87页 |
第五章 建基岩体变形试验及参数取值 | 第87-99页 |
·试验点的布置 | 第87-89页 |
·代表性岩体的变形参数 | 第89-92页 |
·试验成果分析 | 第92-99页 |
第六章 软弱带特征及对建基岩体的影响 | 第99-131页 |
·软弱带空间展布特征 | 第99-108页 |
·层间错动带的发育特征 | 第99页 |
·层内错动带的发育特征 | 第99-108页 |
·软弱带物理、力学特性 | 第108-119页 |
·软弱带物理指标 | 第108-111页 |
·层内错动带力学指标 | 第111-119页 |
·软弱带对建基岩体的影响 | 第119-131页 |
·软弱带对岩体波速影响 | 第120-126页 |
·软弱带对岩体变形参数的影响 | 第126-131页 |
第七章 建基岩体质量及反馈研究 | 第131-157页 |
·岩体质量分级或分类标准 | 第131-138页 |
·代表性坝基岩体质量分级或分类 | 第131-136页 |
·溪洛渡综合岩体质量分级方案 | 第136-138页 |
·开挖后建基岩体岩体质量综合评价 | 第138-145页 |
·开挖后两岸建基面岩体质量评价 | 第138-141页 |
·开挖后河床建基面岩体质量评价 | 第141-145页 |
·开挖前建基岩体岩体质量综合评价 | 第145-153页 |
·开挖前两岸建基面岩体质量评价 | 第145-148页 |
·开挖前河床坝基岩体质量评价 | 第148-153页 |
·岩体质量评价成果对比 | 第153-157页 |
·两岸建基面开挖前后岩体质量对比 | 第153-155页 |
·建基面河床部位开挖前后岩体质量对比 | 第155-157页 |
第八章 数值分析 | 第157-172页 |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58-160页 |
·德鲁克-普拉格(Drucker-Prager)准则 | 第158页 |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 第158-16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60-172页 |
·建基面岩体开挖卸荷回弹分析 | 第160-163页 |
·正常工程荷载下数值分析 | 第163-172页 |
结论 | 第172-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