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 第1-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3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4页 |
1.3.1 DFA研究的出现 | 第9-10页 |
1.3.2 DFA的作用机理 | 第10-11页 |
1.3.3 DFA对产品设计的优化 | 第11-12页 |
1.3.4 传统DFA的局限 | 第12-13页 |
1.3.5 DFA的演进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系统规划 | 第16-34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DFA在西飞并行工程的应用 | 第16-19页 |
2.2.1 西飞Y7-200A型飞机客舱内装饰设计与制造并行工程 | 第16-18页 |
2.2.2 西飞并行工程的支持工具 | 第18-19页 |
2.3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第19-27页 |
2.3.1 UG软件特性 | 第19-21页 |
2.3.2 UG装配概述 | 第21-22页 |
2.3.3 UG应用开发 | 第22-26页 |
2.3.3.1 UG/Open Menu Script: | 第22页 |
2.3.3.2 UG/Open Uistyler: | 第22页 |
2.3.3.3 UG/Open API: | 第22-26页 |
2.3.4 基于UG的DFA | 第26-27页 |
2.4 并行环境下的DFA系统规划 | 第27-34页 |
2.4.1 DFA运行模式 | 第27-28页 |
2.4.2 DFA系统框架 | 第28-30页 |
2.4.3 DFA系统流程 | 第30-32页 |
2.4.4 DFA与CAD的信息集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装配建模 | 第34-47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产品装配模型分析 | 第34-38页 |
3.2.1 产品装配模型概述 | 第34-35页 |
3.2.2 产品装配模型内容 | 第35-37页 |
3.2.3 DFA对装配模型的需求 | 第37-38页 |
3.3 装配建模方法分析 | 第38-39页 |
3.3.1 直接法 | 第38页 |
3.3.2 间接法 | 第38-39页 |
3.4 并行环境下的装配建模 | 第39-45页 |
3.4.1 装配层次关系描述 | 第40-41页 |
3.4.2 装配特征描述 | 第41-42页 |
3.4.3 装配关系描述 | 第42-43页 |
3.4.4 装配模型的面向对象设计 | 第43-45页 |
3.5 装配建模数据流程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装配仿真 | 第47-58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装配仿真的意义 | 第47-48页 |
4.3 装配仿真的研究内容 | 第48-49页 |
4.4 装配仿真分析 | 第49-56页 |
4.4.1 装配仿真模块结构 | 第49-52页 |
4.4.1.1 装配操作模型概述 | 第50-51页 |
4.4.1.2 装配操作模型实现 | 第51-52页 |
4.4.2 装配仿真运动分析 | 第52-54页 |
4.4.2.1 装配元件位姿和运动描述 | 第53页 |
4.4.2.2 定位操作向装配运动映射 | 第53-54页 |
4.4.2.3 联结操作向装配运动映射 | 第54页 |
4.4.3 装配仿真干涉检查 | 第54-56页 |
4.4.4 装配仿真视觉效果处理 | 第56页 |
4.5 装配仿真数据流程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系统实例 | 第58-62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DFA系统功能操作 | 第58-60页 |
5.2.1 DFA系统运行控制 | 第58-59页 |
5.2.2 DFA系统初始化 | 第59-60页 |
5.2.3 DFA系统装配建模 | 第60页 |
5.2.4 DFA系统装配顺序规划 | 第60页 |
5.2.5 DFA系统装配路径规划 | 第60页 |
5.2.6 DFA系统装配过程仿真 | 第60页 |
5.3 DFA系统应用实例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2-64页 |
参 考 文 献 | 第64-67页 |
致 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