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10-17页 |
(一)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涵义 | 第10-11页 |
1.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 | 第10页 |
2.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特点 | 第10-11页 |
(二)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功能 | 第11-13页 |
1. 发现客观真实功能 | 第11页 |
2. 明确诉争焦点功能 | 第11-12页 |
3. 促进控辩平衡功能 | 第12页 |
4. 防止伏击审判功能 | 第12-13页 |
5. 提高诉讼质量功能 | 第13页 |
(三) 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价值 | 第13-17页 |
1. 司法公正 | 第13-15页 |
2. 人权保障 | 第15页 |
3. 诉讼效益 | 第15-17页 |
二、外国刑事证据开示相关制度的考察 | 第17-24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17-20页 |
1. 英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17-18页 |
2. 美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18-20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0-21页 |
1. 法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0页 |
2. 德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0-21页 |
(三) 意大利和日本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1-24页 |
1. 意大利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1页 |
2. 日本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1-24页 |
三、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与评析 | 第24-29页 |
(一)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的法律规定 | 第24-25页 |
(二)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的立法缺陷 | 第25-29页 |
1. 立法规定过于简略,实践中难以操作 | 第25页 |
2. 证据开示的范围虽扩大,但仍不明确 | 第25-26页 |
3. 证据开示的场所和义务方有待于明确 | 第26-27页 |
4. 证据开示的程序带有片面性、单向性 | 第27页 |
5. 未规定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法律后果 | 第27-28页 |
6. 未规定向无律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开示 | 第28-29页 |
四、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9-34页 |
(一) 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1. 保障对抗制庭审方式顺畅运作,实现审判方式改革目标的需要 | 第29页 |
2. 发现客观真实,保障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 | 第29页 |
3. 促进控辩平等,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的需要 | 第29-30页 |
4. 提高起讼质量,保证审判质量的需要 | 第30页 |
5. 落实《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保障人权的迫切需要 | 第30-32页 |
(二) 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可行性 | 第32-34页 |
1. 顺应国际刑事诉讼制度发展趋势 | 第32页 |
2. 充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准备 | 第32-33页 |
3. 众多的司法探索提供了实践经验 | 第33-34页 |
五、建立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34-47页 |
(一) 刑事证据开示的原则 | 第34-36页 |
1. 依法开示原则 | 第34页 |
2. 双向开示原则 | 第34-35页 |
3. 不对等开示原则 | 第35-36页 |
4. 公共利益豁免原则 | 第36页 |
(二) 刑事证据开示的主体 | 第36-39页 |
1. 法官不应为开示的主体 | 第36-37页 |
2. 控诉方证据开示的主体 | 第37-38页 |
3. 辩护方证据开示的主体 | 第38-39页 |
4. 附带民讼的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 第39页 |
(三) 刑事证据开示的时间和地点 | 第39-41页 |
1. 刑事证据开示的时间 | 第39-41页 |
2. 刑事证据开示的地点 | 第41页 |
(四) 刑事证据开示的范围和具体操作程序 | 第41-45页 |
1. 控诉方开示的范围 | 第42-43页 |
2. 辩护方开示的范围 | 第43-44页 |
3. 刑事证据开示的具体操作程序 | 第44-45页 |
(五) 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法律后果 | 第45-47页 |
1. 对控方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制裁 | 第45-46页 |
2. 对辩方违反证据开示义务的制裁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