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公证制度相关内涵的界定 | 第13-25页 |
第一节 公证制度的起源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公证涵义的界定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公证的效用 | 第16-19页 |
第四节 公证行为的性质 | 第19-22页 |
第五节 国外公证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我国公证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基本概况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新中国公证制度的转型历程 | 第25-28页 |
一、法院职能期(1946—1954) | 第25-26页 |
二、行政机关职能期(1954—1992) | 第26-27页 |
三、行政、事业、合作(合伙)制并存期(1992—至今)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公证制度的基本情况 | 第28-33页 |
一、现行公证制度的设计理念 | 第28-29页 |
二、现有公证制度的主要框架内容 | 第29-33页 |
第三章 我国公证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3-42页 |
第一节 基层公证业发展状况及主要困惑 | 第33-36页 |
一、公证员队伍状况不适应公证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 第33-34页 |
二、公证机构之间、公证员之间业务发展不平衡 | 第34-35页 |
三、行业内部过分追求效益,公共服务色彩淡化 | 第35-36页 |
四、行政监管与行业管理尚难实现到位不越位 | 第36页 |
第二节 我国公证行业整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一、对公证机构性质定位的回避 | 第38-39页 |
二、对公证服务价值的忽视 | 第39-40页 |
三、对公证市场化发展倾向的容忍 | 第40页 |
四、对公证行业管理的错位 | 第40-42页 |
第四章 运用公共服务有关理论反思问题症结 | 第42-53页 |
第一节 对公证准公共产品性质的理论分析 | 第42-45页 |
一、公共产品的内涵 | 第42-43页 |
二、对公证产品性质的判断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对我国公证制度安排的理论解读 | 第45-48页 |
一、各学派关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探讨 | 第45-47页 |
二、对我国公证服务供给机制的分析 | 第47页 |
三、对我国公证管理体制的分析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对公证领域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理论思考 | 第48-53页 |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48-49页 |
二、非营利组织的内涵 | 第49-50页 |
三、将非营利组织引入公证服务的合理性 | 第50-51页 |
四、将非营利组织引入公证服务的可行性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对完善公证制度的几点思考和设想 | 第53-59页 |
第一节 统一公证机构性质 | 第53-54页 |
一、坚持自主发展、自主管理 | 第53页 |
二、坚持利润不得分配的原则 | 第53-54页 |
三、强化公共服务理念 | 第54页 |
第二节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54-55页 |
一、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合作模式 | 第54-55页 |
二、在法律制度上确定必须公证事项 | 第55页 |
第三节 理顺条线管理机制 | 第55-59页 |
一、找准行政管理定位 | 第56-57页 |
二、加强行业协会监管力度 | 第57-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