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美国白蛾NPV与Bt混合致病机理及其对寄主种群持续控制作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5页
   ·引言第17-19页
     ·研究背景第17-18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页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18-1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第19-41页
     ·昆虫病毒学研究概况第19-20页
     ·杆状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第20-25页
     ·杆状病毒基因组第25-29页
     ·杆状病毒持续传播第29-30页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组织病理和生理生化第30-34页
     ·苏云金杆菌的研究进展第34-36页
     ·昆虫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第36-38页
     ·免疫组组织化学在昆虫病毒研究中的应用第38-39页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概况第39-41页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41-44页
     ·研究思路第41-42页
     ·研究目标第42-43页
     ·研究内容第43-44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44-45页
第二章 HcNPV+Bt 对美国白蛾的致病性第45-53页
   ·引言第45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材料第45-46页
     ·方法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病原混合感染病征第47-48页
     ·混合感染对发病高峰期出现时间的影响第48页
     ·混合感染中病原的相互作用第48-49页
     ·Bt 和HcNPV 混合感染对病原毒力的影响第49页
     ·Bt 和HcNPV 混合感染对美国白蛾幼虫致死的速效性第49-50页
   ·讨论与小结第50-53页
     ·讨论第50-51页
     ·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HcNPV+Bt 侵染美国白蛾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第53-57页
   ·引言第53页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材料第53页
     ·方法第53-54页
   ·结果与分析第54-55页
     ·感染病征和症状第54页
     ·组织病理变化第54-55页
   ·讨论与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HcNPV+Bt 侵染美国白蛾的超微结构变化第57-62页
   ·引言第57页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材料第57页
     ·方法第57-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病征和病状第58页
     ·细胞病理学变化第58-60页
   ·讨论与小结第60-62页
     ·讨论第60-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HcNPV 侵染寄主免疫组化定位检测第62-69页
   ·引言第62页
   ·材料与方法第62-65页
     ·材料第62-63页
     ·实验方法第63-65页
   ·结果与分析第65-67页
     ·免疫组化方法优化第65-66页
     ·特异性检验第66页
     ·病毒多角体的免疫组化检测第66-67页
   ·讨论与小结第67-69页
     ·讨论第67页
     ·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HcNPV 对美国白蛾幼虫血淋巴的影响第69-77页
   ·引言第69页
   ·材料与方法第69-71页
     ·材料第69页
     ·方法第69-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75页
     ·血淋巴蛋白浓度的变化第71-72页
     ·血淋巴蛋白电泳结果第72-75页
   ·讨论与小结第75-77页
     ·讨论第75-76页
     ·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HcNPV 对寄主种群的持续控制作用第77-87页
   ·引言第77页
   ·材料和方法第77-80页
     ·材料第77-78页
     ·方法第78-80页
   ·结果与分析第80-85页
     ·病毒对亲代寄主的影响第80-81页
     ·HcNPV 对子代寄主的影响第81-82页
     ·带毒寄主性别对子代的影响第82页
     ·HcNPV 经卵表的传播第82-83页
     ·不同处理对感病成虫所产卵的孵化、幼虫死亡的影响第83页
     ·病毒基因组DNA 电泳结果第83-84页
     ·病毒基因组DNA 的PCR 扩增第84页
     ·对美国白蛾卵的检测结果第84-85页
   ·讨论与小结第85-87页
     ·讨论第85-86页
     ·小结第86-87页
第八章 HcNPV 在美国白蛾幼虫中连续传代的研究第87-96页
   ·引言第87页
   ·材料与方法第87-89页
     ·材料第87页
     ·方法第87-89页
   ·结果与分析第89-94页
     ·传代病毒致死浓度的比较第89-90页
     ·传代病毒的半数死亡时间的比较第90-91页
     ·病毒的电镜观察第91页
     ·病毒粒子结构多肽的比较第91-92页
     ·基因组酶切第92-94页
   ·讨论与小结第94-96页
     ·讨论第94-95页
     ·小结第95-96页
第九章 HcNPV 不同分离株形态、毒力及基因组的比较研究第96-107页
   ·引言第96页
   ·材料与方法第96-98页
     ·材料第96-97页
     ·实验方法第97-98页
   ·结果与分析第98-104页
     ·不同分离株致死浓度的比较第98页
     ·不同分离株的半数死亡时间的比较第98-99页
     ·不同分离株多角体电镜观察结果第99-102页
     ·病毒粒子结构多肽的比较第102-103页
     ·基因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的比较第103-104页
   ·小结与讨论第104-107页
     ·讨论第104-105页
     ·小结第105-107页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第107-111页
   ·结论第107-108页
   ·讨论第108-110页
   ·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0页
附录Ⅰ 第三章彩图第120-123页
附录Ⅱ 第四章电镜图版第123-137页
附录Ⅲ 第五章彩图第137-142页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NDY地面电场仪的研制及电场数据融合闪电数据进行雷电监测预警的研究
下一篇:油脂类型和日粮能量及其互作对肉仔鸡脂肪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