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三、本文结构 | 第9-11页 |
第一章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的定义及其属性 | 第11-14页 |
一、证券交易所的基本定义 | 第11页 |
二、证券交易所的双重属性 | 第11-14页 |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的法人形态制度目的 | 第14-19页 |
一、证券交易所的法人形态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制度目的 | 第15-19页 |
第二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发展及评价 | 第19-28页 |
第一节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发展阶段及现状归纳 | 第19-24页 |
一、"地方政府管理"阶段(1990-1992) | 第20页 |
二、"地方政府与证监会共同管理"阶段(1993-1997) | 第20-21页 |
三、"国家统一管理"阶段(1997-至今) | 第21-22页 |
四、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现状归纳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现行模式下我国证券交易所现状评价 | 第24-28页 |
一、经济属性方面 | 第24-25页 |
二、管理属性方面 | 第25-28页 |
第三章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分析及选择理论 | 第28-40页 |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分类 | 第28-30页 |
一、非互助化语境下的会员制与公司制:互助化和非互助化 | 第28-29页 |
二、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的一般性分类 | 第29-30页 |
三、多元化的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 | 第30页 |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主要模式特征及分析 | 第30-35页 |
一、会员制模式 | 第30-32页 |
二、非互助化公司制模式 | 第32-33页 |
三、国有模式 | 第33-34页 |
四、自律社团所有模式 | 第34页 |
五、双层模式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具体模式选择理论 | 第35-40页 |
一、哈特和摩尔(Hart & Moore)有关交易所法人形态选择理论的评价 | 第35-36页 |
二、选择理论之原则 | 第36-37页 |
三、选择理论之前提条件 | 第37页 |
四、选择理论之制约要素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改革路径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当前国内相关讨论的总结与评价 | 第40-41页 |
一、回归会员制 | 第40-41页 |
二、非互助化公司制 | 第41页 |
第二节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改革的前提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和展望 | 第41-44页 |
一、前提条件分析 | 第41-43页 |
二、制约要素分析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具体路径选择 | 第44-49页 |
一、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选择:政府主导下的阶段式改革 | 第44-45页 |
二、现状下的模式选择:国有模式的调整 | 第45-46页 |
三、过渡阶段模式选择:双层模式 | 第46-47页 |
四、完全竞争下的模式选择:完全的股份化公司模式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