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树起"新红学"的旗帜 | 第11-24页 |
| 第一节 "新红学"创立的背景 | 第11-14页 |
| 第二节 顾颉刚与胡适 | 第14-19页 |
| 第三节 顾颉刚与俞平伯 | 第19-24页 |
| 第二章 顾颉刚《红楼梦》研究述论 | 第24-57页 |
| 第一节 作者家世考证 | 第24-32页 |
| 一 曹寅及曹家家世考证 | 第25-29页 |
| 二 有关曹雪芹的考证 | 第29-32页 |
| 第二节 高鹗及续书考证 | 第32-37页 |
| 一 对高鹗的考证 | 第32-35页 |
| 二 对后四十回续书依据与失误的辨证 | 第35-37页 |
| 第三节 文本考证与探佚 | 第37-45页 |
| 一 对贾家命运及其原因的考证 | 第37-39页 |
| 二 "甄士隐似即宝玉的影子"——对宝玉归宿的考证 | 第39-41页 |
| 三 对秦可卿之死的考证 | 第41-43页 |
| 四 对《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结局的考证 | 第43-45页 |
| 第四节 对"旧时真本"的考证 | 第45-48页 |
| 第五节 大观园与《红楼梦》地点的考证 | 第48-51页 |
| 第六节 有关红学人物与著述的研究 | 第51-57页 |
| 一 葵愚道人的《寄蜗残赘》 | 第51-52页 |
| 二 明义 | 第52-54页 |
| 三 明斋主人 | 第54页 |
| 四 盐谷温与《中国小说史略》 | 第54-55页 |
| 五 江顺怡和《读红楼梦杂记》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从顾颉刚的《红楼梦》研究探析新红学的得失与影响 | 第57-79页 |
| 第一节 从顾颉刚的《红楼梦》研究看"新红学"的贡献 | 第57-70页 |
| 一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新红学"的提出与学科确立 | 第58-60页 |
| 二 鸳鸯绣出,金针度人——学术方法的改进与传播 | 第60-63页 |
| 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红学史料的发掘与运用 | 第63-68页 |
| 四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红学领域的拓展及其学术典范意义 | 第68-70页 |
| 第二节 从顾颉刚的《红楼梦》研究看"新红学"的局限与影响 | 第70-79页 |
| 一 "新红学"内容上的局限 | 第71-73页 |
| 二 "新红学"方法论的局限 | 第73-74页 |
| 三 "自叙传"说的影响 | 第74-79页 |
| 第四章 馀论——从顾颉刚的小说观说起 | 第79-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