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大肠杆菌 | 第10-12页 |
·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 | 第10页 |
·抗原结构 | 第10-11页 |
·病原性 | 第11-12页 |
·外膜蛋白 | 第12-18页 |
·外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第12-13页 |
·外膜蛋白的致病作用 | 第13-14页 |
·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 | 第14页 |
·外膜蛋白分析技术 | 第14-16页 |
·外膜蛋白应用前景展望 | 第16-18页 |
第2章 引言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重庆市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外膜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18页 |
·重庆市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外膜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 第18-19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O_20)外膜蛋白的双向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3章 重庆市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外膜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20-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外膜蛋白的浓度 | 第23页 |
·分离胶浓度的选择 | 第23页 |
·外膜蛋白SDS-PAGE分析上样浓度 | 第23-24页 |
·SDS-PAGE结果 | 第24-26页 |
·讨论 | 第26-28页 |
·外膜蛋白的提取过程 | 第26页 |
·SDS-PAGE电压条件的选择及染色方法 | 第26页 |
·外膜蛋白的分型 | 第26-28页 |
第4章 重庆市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外膜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 第28-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琼扩试验检测血清效价结果 | 第32页 |
·ELISA检测效价结果 | 第32-33页 |
·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 第33-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抗体的制备 | 第36页 |
·大肠杆菌全菌蛋白混合血清和粗提IgG的比较 | 第36-37页 |
·三种血清型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的交叉免疫反应 | 第37-38页 |
第5章 大肠杆菌分离株(O_20)外膜蛋白的双向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 | 第38-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O_20)OMP浓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O_20)OMP的双向电泳结果 | 第41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O_20)OMP的免疫印迹结果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上样量的选择 | 第42页 |
·等电聚焦条件的选择 | 第42页 |
·SDS-PAGE | 第42-43页 |
·对双向电泳进一步研究思考 | 第43页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43-44页 |
第6章 小结 | 第44-46页 |
·重庆市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外膜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44页 |
·重庆市仔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外膜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 | 第44页 |
·大肠杆菌分离株(O_20)外膜蛋白的双向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