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本文创新 | 第15-16页 |
2 效率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 | 第16-33页 |
·效率的内涵 | 第16页 |
·效率理论综述 | 第16-20页 |
·Farrel的效率理论 | 第17页 |
·芝加哥学派的效率理论 | 第17页 |
·规模效率与范围效率理论 | 第17-18页 |
·X效率 | 第18-20页 |
·利润效率 | 第20页 |
·效率评价方法综述 | 第20-33页 |
·财务指标法 | 第21页 |
·效率评价的参数方法 | 第21-22页 |
·效率评价的非参数方法 | 第22-30页 |
·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中投入、产出指标的界定 | 第30-31页 |
·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的比较 | 第31-33页 |
3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现状及对其效率评价的必要性 | 第33-38页 |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历程 | 第33-34页 |
·我国政策性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 第34-37页 |
·我国政策性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必要性与改革的方向 | 第35-37页 |
·评价政策性银行效率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4 我国政策性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 | 第38-51页 |
·实证研究假设 | 第38页 |
·评价政策性银行效率的方法选择 | 第38-41页 |
·选择DEA方法的依据 | 第38-39页 |
·DEA模型中导向方法的选择 | 第39页 |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 第39-41页 |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41页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1-51页 |
·对政策性银行整体效率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1-49页 |
·Malmquist指数对效率变化的测度及分析 | 第49-51页 |
5 我国政策性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1-59页 |
·影响政策性银行效率的内部因素的选择及研究假设 | 第52-54页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4-58页 |
·实证结果 | 第55页 |
·政策性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6 提高我国政策性银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59-67页 |
·必要条件:完善政策性银行的制度建设 | 第59-61页 |
·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 | 第59-60页 |
·建立健全政策性银行的监管体系 | 第60页 |
·适当补充政策性银行资本金和提高资本充足率 | 第60-61页 |
·核心:转变政策性银行的盈利模式 | 第61-63页 |
·转变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理念 | 第61-62页 |
·明确职能定位,有计划地发展中间业务 | 第62-63页 |
·完善信贷资金的进入退出机制 | 第63页 |
·主线:健全政策性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63-67页 |
·加强风险管理 | 第63-64页 |
·完善内部控制 | 第64-65页 |
·完善政策性银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 第65-66页 |
·提高员工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第66-67页 |
7 结论与局限 | 第67-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本文局限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8-69页 |
注释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