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恢复下草原新村营建模式初探--以锡盟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下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基于生态环境下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基于文化与教育下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22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的方案 | 第18-19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2 草原文化下的锡盟地区居住模式研究 | 第22-46页 |
·草原文化是奠定游牧民族朴素生态观的基础 | 第22-27页 |
·草原文化的含义与组成 | 第22页 |
·草原文化的核心——游牧文化的特征 | 第22-23页 |
·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演变 | 第23-25页 |
·草原文化朴素生态观的体现 | 第25-27页 |
·锡盟地区区域环境概述 | 第27-30页 |
·锡盟的地理区位行政区划及人口组成 | 第27-30页 |
·锡盟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 第30页 |
·锡盟地区传统住区现状研究 | 第30-36页 |
·苏木 | 第30-34页 |
·嘎查 | 第34-35页 |
·浩特(敖特尔) | 第35-36页 |
·锡盟传统住区居住建筑现状研究 | 第36-45页 |
·蒙古包依旧是传统牧民主要居住形式之一 | 第36-40页 |
·冬营地住房 | 第40-44页 |
·牛羊舍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3 锡盟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对传统居住模式的影响 | 第46-58页 |
·锡盟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研究 | 第46-50页 |
·锡盟地区草原类型特征 | 第46-47页 |
·锡盟地区草场资源开发利用及草场生态环境现状 | 第47-50页 |
·影响锡盟地区生态环境因素 | 第50-54页 |
·自然因素 | 第50-51页 |
·人为因素 | 第51-54页 |
·现有的生态条件对生活习惯及居住形式的影响 | 第54-56页 |
·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54页 |
·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54-55页 |
·对居住形式的影响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4. 生态环境恢复下锡盟地区生态移民工程现状研究 | 第58-78页 |
·生态移民工程 | 第58-61页 |
·生态移民工程的背景 | 第58-59页 |
·生态移民的意义 | 第59-60页 |
·内蒙古地区新农村新牧区相关政策研究 | 第60-61页 |
·移民新村现状研究 | 第61-72页 |
·移民新村规划调研——以多伦县新仓村为例 | 第61-67页 |
·其他移民新村居住建筑现状调研 | 第67-72页 |
·对目前生态移民工程的思考 | 第72-77页 |
·生态移民后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 第72-73页 |
·“奶牛村”——锡盟地区生态移民新村的“伪模式” | 第73-74页 |
·生态移民工程的适应性对策分析 | 第74-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5. 草原新村营建模式初探 | 第78-88页 |
·影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相关因素 | 第78-80页 |
·影响新村选址因素 | 第78页 |
·资源情况及资源利用方式是新村营建的基础 | 第78-79页 |
·社会因素、社区文化是新村活力的保障 | 第79页 |
·新村营建的其他因素 | 第79-80页 |
·草原新村营建模式探讨 | 第80-86页 |
·符合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 第80-84页 |
·符合生态安全发展观模式 | 第84-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6 结论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图表目录 | 第98-104页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