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FLUENT 软件简介 | 第12-13页 |
| ·FLUENT 软件的模型 | 第12-13页 |
| ·利用FLUENT 软件的优势 | 第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燃煤锅炉炉内过程数值模拟的相关模型 | 第15-36页 |
| ·气相湍流模型 | 第15-22页 |
| ·微观模拟 | 第15-17页 |
| ·概率密度函数模拟 | 第17页 |
| ·统观模拟 | 第17-19页 |
| ·本文选用的气相湍流模型 | 第19-22页 |
| ·气固两相湍流模型 | 第22-27页 |
| ·单流体模型 | 第23页 |
| ·小滑移模型 | 第23页 |
| ·双流体模型 | 第23-24页 |
| ·颗粒轨道模型 | 第24页 |
| ·本文选用的模型 | 第24-27页 |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27-29页 |
| ·区域法 | 第27页 |
| ·热流法 | 第27-28页 |
| ·蒙特卡洛法 | 第28页 |
| ·数论法 | 第28页 |
| ·离散坐标法 | 第28-29页 |
| ·本文选用的模型 | 第29页 |
| ·煤粉燃烧模型 | 第29-35页 |
| ·挥发分析出模型 | 第30-32页 |
| ·挥发分燃烧模型 | 第32-33页 |
| ·焦炭燃烧模型 | 第33-35页 |
| ·本文所选用的模型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燃煤锅炉NO_x生成模型 | 第36-43页 |
| ·煤粉燃烧过程中NO_x 的生成机理 | 第36-40页 |
| ·NO_x 模拟方法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炉内冷态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3-50页 |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43-45页 |
| ·锅炉概况 | 第43页 |
| ·燃烧器的布置情况 | 第43-45页 |
| ·网格与计算方法 | 第45-47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冷态工况简介 | 第47页 |
|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炉内热态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0-60页 |
| ·热态模拟概况 | 第50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0-59页 |
| ·计算工况的说明 | 第50-52页 |
| ·模拟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 第52页 |
| ·炉内流场分析 | 第52-54页 |
| ·温度场分析 | 第54-56页 |
| ·气体组分分布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6章 炉内NO_x数值模拟 | 第60-78页 |
| ·模拟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FG-DVC 热解数据与常规方法模拟氮氧化物的比较 | 第61-63页 |
| ·NO 浓度场分析 | 第63页 |
| ·二次风配风方式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 第63-67页 |
| ·过量空气系数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 第67-70页 |
| ·燃尽风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 第70-73页 |
| ·燃尽风高度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