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少年庭庭审效果的依据 | 第8-12页 |
(一) 少年庭庭审效果 | 第8-9页 |
(二) 少年庭庭审效果的理论依据 | 第9-10页 |
(三) 少年庭庭审效果的法律依据 | 第10-12页 |
二、少年庭庭审的指导原则 | 第12-18页 |
(一) 未成年被告人“施害”“受害”双重性原则 | 第12-13页 |
(二) 未成年被告人可矫治原则 | 第13-14页 |
(三) 维护最大利益原则 | 第14-15页 |
(四) 适度处罚、矫治和教育保护相结合原则 | 第15-16页 |
(五) 人性化关爱原则 | 第16-18页 |
三、庭审前的准备工作 | 第18-24页 |
(一) 了解犯罪的主要事实 | 第18-19页 |
(二) 家庭和教育背景 | 第19-21页 |
(三) 了解被告人的生理、心理、性格特点及其他需要了解的问题 | 第21-22页 |
(四) 庭审前的教育 | 第22-23页 |
(五) 审理中就如何取得效果要形成庭审提纲 | 第23-24页 |
四、对法官的要求 | 第24-28页 |
(一) 对法官的要求及应采取的语言风格及服饰特点 | 第24-25页 |
(二) 法官应注意避免的不良情况 | 第25-26页 |
(三) 裁判文书的措词特点 | 第26-28页 |
五、庭审场域的设置安排 | 第28-31页 |
六、寓教于审,做好庭审教育 | 第31-38页 |
(一) 庭审教育的意义 | 第31-32页 |
(二) 庭审教育的设置 | 第32-34页 |
(三) 庭审教育的内容 | 第34页 |
(四) 庭审教育的方法步骤 | 第34-38页 |
七、其他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 第38-44页 |
(一) 简化庭审,减少诉讼程序对未成人的不良影响 | 第38-39页 |
(二) 司法警察注意配合庭审 | 第39页 |
(三) 合适的成年人在场并发挥其教育作用 | 第39-40页 |
(四) 从鼓励提供“良好品格证据”,尝试庭审中的肯定性评价机制,塑造健康心理,激发改造热情 | 第40-41页 |
(五) 适度的引入“人民调解”和“恢复性司法措施”的做法 | 第41-42页 |
(六) 法官对未成年人应适度的表达“关爱激情”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详细摘要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