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气压下绝缘子(长)串污闪特性及直流放电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我国能源与负荷分布情况 | 第10页 |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情况 | 第10-11页 |
·电力系统污秽闪络事故统计分析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论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3-23页 |
·污秽绝缘子闪络特性 | 第13-18页 |
·污秽绝缘子闪络机理 | 第18-23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2 低气压下人工污闪试验方法及染污方式的影响 | 第24-42页 |
·实验室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人工气候室 | 第24页 |
·直流电源装置及回路 | 第24页 |
·交流电源装置及回路 | 第24-25页 |
·现场试验装置 | 第25-27页 |
·试品 | 第27-31页 |
·低气压下人工污秽闪络试验方法 | 第31-37页 |
·实验室模拟低气压人工污秽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高海拔现场污闪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染污方式对绝缘子污闪特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染污方式对污闪电压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溶性物质对污闪电压的影响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3 低气压下污秽绝缘子(长)串交、直流闪络特性 | 第42-64页 |
·低气压下绝缘子直流污闪特性 | 第42-53页 |
·低气压下瓷、玻璃绝缘子直流污闪电压与串长关系 | 第42-44页 |
·影响绝缘子直流污闪电压的因素 | 第44-53页 |
·低气压下绝缘子交流污闪特性 | 第53-59页 |
·高海拔现场试验结果 | 第53-55页 |
·人工气候室模拟试验结果 | 第55-57页 |
·人工模拟与高海拔现场污闪电压的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各研究机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4页 |
4 低气压下污秽绝缘子串直流放电过程 | 第64-86页 |
·低气压下绝缘子串直流污闪放电现象 | 第64-75页 |
·低气压下直流绝缘子串污闪过程中局部电弧的发展 | 第75-84页 |
·低气压下沿面直流电弧的力学特性 | 第75-79页 |
·局部电弧发展长度与时间的关系 | 第79-83页 |
·局部电弧发展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5 低气压下污秽绝缘子串直流放电模型研究 | 第86-114页 |
·低气压下沿面直流电弧特性 | 第86-93页 |
·试验装置、试品及试验方法 | 第86-89页 |
·低气压下沿面直流电弧的 E-I 特性 | 第89-93页 |
·低气压下空气间隙直流电弧特性 | 第93-97页 |
·试验装置 | 第93-94页 |
·低气压下空气间隙直流电弧的 E-I 特性 | 第94-97页 |
·低气压下直流绝缘子串污闪放电模型及验证 | 第97-112页 |
·低气压下直流绝缘子串污闪放电模型 | 第97-109页 |
·低气压下直流绝缘子串污闪放电模型验证 | 第109-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6 结论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附录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