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第一节 油气运移机制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一、油气体运移过程中的阻力系统研究 | 第15-19页 |
二、油气运移中的动力问题研究 | 第19-22页 |
三、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机制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一、目前油气运移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6页 |
一、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6页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6页 |
第四节 论文研究工作的支撑项目及主要工作量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东营凹陷石油地质概况 | 第27-43页 |
第一节 东营凹陷构造地层及断裂体系 | 第27-33页 |
一、东营凹陷构造位置及地层格架 | 第27-31页 |
二、东营凹陷断裂分布及活动特征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东营凹陷生、储、盖层及其配置关系 | 第33-37页 |
一、东营凹陷生、储、盖层基本特征 | 第33-36页 |
二、东营凹陷生储盖配置 | 第36页 |
三、东营凹陷泥页岩物性特征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东营凹陷生排烃情况 | 第37-40页 |
一、地质年代的选取 | 第37页 |
二、东营凹陷生排烃史 | 第37-39页 |
三、东营凹陷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东营凹陷异常高流体压力分布概况 | 第40-4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东营凹陷油气运移阻力综合研究 | 第43-56页 |
第一节 非达西渗流理论研究进展 | 第43-50页 |
一、非达西渗流研究历程 | 第43-44页 |
二、非达西渗流特征 | 第44-45页 |
三、非达西渗流的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四、非达西渗流的判定 | 第48页 |
五、启动压力梯度确定 | 第48-49页 |
六、非达西渗流研究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东营凹陷油气运移阻力综合研究 | 第50-55页 |
一、东营凹陷油气运移路径 | 第50页 |
二、东营凹陷油气渗流阻力综合分析对比 | 第50-5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动力耦合作用下微裂隙排烃现场模拟试验研究 | 第56-84页 |
第一节 试验区构造沉积特征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注水井情况及注水作业方案 | 第58-62页 |
一、注水井井身条件 | 第58-59页 |
二、射孔层段 | 第59-61页 |
三、注水井段的注水作业工序 | 第61-62页 |
第三节 注水作业过程 | 第62-73页 |
一、第一注水层段—沙三中低渗透沙泥互层段注水试验 | 第62-66页 |
二、第二注水层段—沙三上底段中砂岩注水试验 | 第66-68页 |
三、第三注水层段—沙三上顶段中砂岩注水试验 | 第68-71页 |
四、第四注水层段—沙二段高渗砂岩注水试验 | 第71-73页 |
五、注水过程小结 | 第73页 |
第四节 注水过程中的破裂活动监测 | 第73-79页 |
一、监测台站的布设及监测过程 | 第73-74页 |
二、监测处理结果 | 第74-77页 |
三、监测事件定位 | 第77-79页 |
第五节 地层增压诱发微破裂活动分析与讨论 | 第79-82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动力耦合作用下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84-98页 |
第一节 地应力确定方法 | 第84-89页 |
一、构造应力方向的确定 | 第84-85页 |
二、古应力大小的确定 | 第85页 |
三、现今应力大小的确定 | 第85-87页 |
四、东营凹陷及邻区新近纪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背景 | 第87-88页 |
五、东营凹陷及邻区现今构造地应力背景 | 第88-89页 |
第二节 岩石破坏及破裂准则选取 | 第89-91页 |
第三节 油气运移动力耦合作用理论 | 第91-96页 |
一、有效应力定律 | 第91-92页 |
二、地层孔隙压力对地应力的影响 | 第92-93页 |
三、动力耦合作用下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技术 | 第93-9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动力耦合作用下东营凹陷油气运移机制研究 | 第98-135页 |
第一节 水压致裂排烃机制下油气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 第98-102页 |
一、水力压裂数值模拟 | 第98-100页 |
二、水压致裂排烃机制下油气的运聚特征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扩容破碎带排烃机制下油气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2-126页 |
一、动力耦合作用下东营凹陷平面数值模拟 | 第102-117页 |
二、动力耦合作用下东营凹陷油气垂向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 第117-120页 |
三、扩容破碎带排烃机制下油气的运聚特征 | 第120-122页 |
四、扩容破碎带排烃机制油气运移的勘探开发验证 | 第122-126页 |
第三节 微裂隙大量排烃时的流体压力标定 | 第126-130页 |
第四节 构造活动平稳期油气运聚规律探讨 | 第130-133页 |
第五节 动力耦合作用下东营凹陷油气运移研究小结 | 第133-135页 |
结束语 | 第135-139页 |
一、取得的主要认识及结论 | 第135-137页 |
二、研究特色和意义 | 第137-138页 |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资料 | 第140-155页 |
作者简介 | 第155-156页 |
博士学习期间撰写的论文、完成的科研项目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