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新制剂“痢宝”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0页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2 犊牛腹泻概述 | 第12-16页 |
| ·祖国传统医学对犊牛腹泻病因及治疗的概况 | 第12-14页 |
| ·现代医学对犊牛腹泻病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3 复方中重要药材及痢菌净的研究进展 | 第16-39页 |
| ·秦皮 | 第16-19页 |
| ·白头翁 | 第19-22页 |
| ·马齿苋 | 第22-25页 |
| ·苍术 | 第25-29页 |
| ·山楂 | 第29-34页 |
| ·黄芪 | 第34-38页 |
| ·痢菌净 | 第38-39页 |
| 4 中(兽)药合剂稳定性研究概述 | 第39-40页 |
| 第二章 "痢宝"方解及生产工艺研究 | 第40-44页 |
| 1 处方组成 | 第40页 |
| 2 处方分析 | 第40页 |
| 3 煎煮工艺的筛选 | 第40-43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40-41页 |
| ·色谱条件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43页 |
| ·结果 | 第43页 |
| 4 生产工艺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痢宝"质量控制的研究 | 第44-61页 |
| 1 药品原料(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 | 第44-49页 |
| ·药材和原料药的鉴别 | 第44-46页 |
| ·药材和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 第46-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2 "痢宝"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49-61页 |
| ·名称 | 第49页 |
| ·处方 | 第49页 |
| ·制法 | 第49页 |
| ·性状 | 第49页 |
| ·鉴别 | 第49-51页 |
| ·"痢宝"中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 | 第51-57页 |
| ·"痢宝"中痢菌净的含量测定 | 第57-60页 |
| ·功能与主治 | 第60页 |
| ·用法与用量 | 第60页 |
| ·规格 | 第60页 |
| ·贮藏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痢宝"稳定性研究 | 第61-67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1页 |
| ·仪器 | 第61页 |
| ·试药 | 第61页 |
| 2 方法 | 第61-64页 |
| ·光照对秦皮甲素、乙素和痢菌净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 ·pH对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和痢菌净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温度对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和痢菌净含量的影响 | 第63页 |
| ·药物有效期预测 | 第63-64页 |
| 3 结果 | 第64-65页 |
| ·光稳定实验结果 | 第64页 |
| ·pH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温度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页 |
| ·药物有效期预测结果 | 第65页 |
| 4 讨论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图 | 第73-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