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自我问卷编制及西南地区常模制订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21页 |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8-11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已有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社会自我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 ·社会自我的结构分析 | 第13-16页 |
| ·社会自我的测量 | 第16-18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页 |
| ·对社会自我研究的匮乏 | 第18页 |
| ·社会自我研究工具的缺少 | 第18页 |
| ·缺少对大学生社会自我进行测量参照的标准 | 第18页 |
| ·本研究的理论构想 | 第18-21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 2. 大学生社会自我问卷的编制 | 第21-33页 |
| ·大学生社会自我初始问卷编制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对象与程序 | 第21-22页 |
| ·研究结果 | 第22页 |
| ·大学生社会自我结构的验证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 第22-3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 ·初次测量 | 第23-26页 |
| ·正式测量 | 第26-33页 |
| 3. 大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研究 | 第33-4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 ·被试 | 第33页 |
|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大学生社会自我各因子水平的比较 | 第33-34页 |
| ·大学生社会自我的性别差异 | 第34页 |
| ·大学生社会自我的年级差异 | 第34-36页 |
| ·大学生社会自我的专业差异 | 第36-37页 |
| ·大学生社会自我的年龄差异 | 第37-38页 |
| ·是否做过兼职对大学生社会自我影响的差异检验 | 第38-39页 |
| ·是否担任学生工作对大学生社会自我影响的差异检验 | 第39页 |
| ·其他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自我影响的差异检验 | 第39-40页 |
| 4. 大学生社会自我问卷西南地区常模 | 第40-47页 |
| ·区域常模的制定 | 第40-41页 |
| ·量表的标准化 | 第41页 |
| ·大学生社会自我问卷使用手册及参考标准 | 第41-47页 |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7-54页 |
| ·讨论 | 第47-53页 |
| ·关于大学生社会自我问卷与常模 | 第47-48页 |
| ·关于大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 | 第48-52页 |
| ·本研究的新颖之处 | 第52-53页 |
| ·本研究的局限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85页 |
| 写在后面的话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