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9页 |
| Abstract | 第19-22页 |
| 论文插图 | 第22-27页 |
| 论文表格 | 第27-29页 |
| 缩略语表 | 第29-3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30-74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30-32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应用背景简介 | 第30-32页 |
| ·意义 | 第32页 |
| 第二节 SiC纤维的研究现状 | 第32-44页 |
| ·SiC纤维的制备方法 | 第32-35页 |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32-33页 |
| ·碳热还原法 | 第33-34页 |
| ·粉末烧结法 | 第34页 |
| ·先驱体转化法 | 第34-35页 |
| ·先驱体转化法研究现况与进展 | 第35-44页 |
| 第三节 SiC纤维的发展趋势 | 第44-46页 |
| 第四节 本论文的设想与目的 | 第46-48页 |
| ·先驱体PCS合成的基础科学问题 | 第47页 |
| ·先驱体PACS合成的基础科学问题 | 第47页 |
| ·含杂元素PCS的合成、纺丝及纤维制备初探 | 第47-48页 |
| 第五节 本论文的创新性及课题来源 | 第48-49页 |
| ·本论文的创新性 | 第48-49页 |
|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49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9-74页 |
| 第二章 实验 | 第74-82页 |
| 第一节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 | 第74页 |
| 第二节 先驱体的合成 | 第74-76页 |
| ·聚碳硅烷(PCS)的合成 | 第74-75页 |
| ·含铝聚碳硅烷(PACS)的合成 | 第75页 |
| ·含钇聚碳硅烷(PYCS)的合成 | 第75页 |
| ·含锆聚碳硅烷(PZCS)的合成 | 第75-76页 |
| ·含氮聚碳硅烷(PNCS)的合成 | 第76页 |
| ·聚二甲基硅烷(PDMS)与Triphenylborazine的反应 | 第76页 |
| 第三节 SiC(Fe)纤维的制备 | 第76-77页 |
| ·熔融纺丝 | 第76页 |
| ·不熔化处理 | 第76-77页 |
| ·热解烧成 | 第77页 |
| 第四节 测试仪器及条件 | 第77-81页 |
| ·结构表征方法 | 第77-78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77页 |
| ·紫外光谱 | 第77页 |
| ·~1H核磁共振 | 第77页 |
| ·~(13)C核磁共振 | 第77-78页 |
| ·~(29)Si核磁共振 | 第78页 |
| ·~(29)Si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谱 | 第78页 |
| ·~(27)Al魔角自旋核磁共振 | 第78页 |
| ·组成分析方法 | 第78-80页 |
| ·氧含量 | 第78-79页 |
| ·氮含量 | 第79页 |
| ·铝含量 | 第79-80页 |
| ·铁含量 | 第80页 |
| ·其它表征方法 | 第80-81页 |
|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释放气体分析 | 第80-81页 |
| ·凝胶液相色谱 | 第81页 |
| ·环境扫描电镜 | 第81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 第三章 PCS的合成、表征及重排模型 | 第82-148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82-87页 |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87-88页 |
| ·低线形度PCS的合成 | 第87页 |
| ·高线形度PCS的合成 | 第87页 |
| ·代表性的可纺丝固态PCS的合成 | 第87-88页 |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8-140页 |
| ·PCS的合成机理及其分子结构 | 第88-94页 |
| ·PCS合成的裁剪——重拼模型 | 第94-117页 |
| ·紫外光谱表征 | 第117-118页 |
| ·裁拼模型的具体应用实例及其指导性作用 | 第118-120页 |
| ·PCS分子量与保温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关系 | 第120-123页 |
| ·PCS分子量分布的可调性 | 第123-127页 |
| ·可纺丝固态PCS的合成 | 第127-135页 |
| ·PCS纺丝性能的量化表征 | 第135-138页 |
| ·PCS分子结构对不熔化过程可能造成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140-141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 第四章 PACS的合成、表征及反应机理 | 第148-182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148-149页 |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49-150页 |
| ·反应机理研究用PACS(PACS-M)的合成 | 第149页 |
| ·PDMS与乙酰丙酮铝的极限裁拼合成PACS | 第149页 |
| ·PDCS与乙酰丙酮铝的理想裁拼合成PACS | 第149页 |
| ·具有代表性的可纺丝PACS的合成 | 第149-150页 |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50-178页 |
| ·PACS的铝含量 | 第150-152页 |
| ·PACS的氧含量 | 第152-153页 |
| ·PACS的反应机理 | 第153-168页 |
| ·裁拼模型在PACS合成中的应用 | 第168-174页 |
| ·PACS分子量与保温温度、保温时间以及乙酰丙酮铝投料量的关系 | 第174-176页 |
| ·PACS分子量分布的再调节 | 第176-178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178-179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79-182页 |
| 第五章 耐高温功能化SiC基纤维先驱体的制备初探 | 第182-207页 |
| 第一节 前言 | 第182-187页 |
| ·耐高温吸波结构纤维 | 第182-185页 |
| ·耐高温透波结构纤维 | 第185-187页 |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87-202页 |
| ·含杂元素PCS的合成 | 第187-194页 |
| ·PFCS的纺丝及其原丝的氧化交联 | 第194-195页 |
| ·SiC(Fe)纤维的烧成 | 第195-196页 |
| ·PNCS的合成 | 第196-200页 |
| ·采用硼嗪(Borazine)衍生物尝试合成含B及N的PCS | 第200-202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202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02-20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07-209页 |
| ·总结 | 第207页 |
| ·展望 | 第207-209页 |
|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和交流的论文 | 第209-210页 |
| 致谢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