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我国城市规模、体系及实现机制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24页
第1章 绪论第24-36页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4-32页
     ·研究背景第24-27页
     ·选题依据第27-31页
     ·研究意义第31-32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及可能的创新点第32-36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2页
     ·论文框架第32-33页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33-36页
第2章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第36-49页
   ·国外文献关于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第36-40页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第36-37页
     ·中国的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第37-38页
     ·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38-39页
     ·城市化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第39-40页
   ·国内文献关于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第40-47页
     ·相关概念的理论探讨第41-42页
     ·可持续城市化理论模式的探讨第42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第42-43页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研究第43页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内容研究第43页
     ·城市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第43-44页
     ·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城市化的政策建议第44-46页
     ·个案研究第46-47页
   ·简单评述第47-49页
第3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理论分析第49-61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城市化的必然选择第49-53页
     ·城市化的两种发展模式:盲目扩展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第49-52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的必要性第52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的可行性第52-53页
   ·可持续城市化的界定第53-61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53-57页
     ·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第57-58页
     ·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模型分析第58-61页
第4章 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第61-77页
   ·世纪之初中国城市化状况及趋势第61-64页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第61-62页
     ·城市化特征及趋势分析第62-64页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特点分析第64-68页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大迁移的过程第64页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第64-66页
     ·人口迁移特点分析第66-68页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8-71页
     ·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影响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第69页
     ·城市供给不足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减慢的直接原因第69-70页
     ·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第70页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西部城市的发展第70-71页
   ·我国可持续城市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第71-75页
     ·人口众多的挑战第71-72页
     ·资源缺乏的挑战第72-74页
     ·环境污染的挑战第74-75页
   ·本章小结与政策建议第75-77页
第5章 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我国城市规模研究第77-128页
   ·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综述第77-81页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77-78页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78-80页
     ·简单评价第80-81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模理论模型第81-88页
     ·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的理论模型第82-83页
     ·城市规模与资源消耗的理论模型第83-85页
     ·城市规模与环境质量的理论模型第85-86页
     ·最优城市规模的确定第86页
     ·从最优城市规模到适度城市规模第86-88页
   ·指标及方法的选取第88-92页
     ·对应指标体系的选取第88-89页
     ·主要实证方法第89-92页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92-93页
     ·数据来源第92页
     ·数据的处理第92-93页
   ·中国城市规模—人口素质的经验模型第93-100页
     ·指标的选择及处理第93-94页
     ·人口素质指标的计算第94-96页
     ·基于面板数据的城市规模-人口素质经验模型第96-100页
   ·中国城市规模-资源消耗的经验模型第100-106页
     ·指标的选择及处理第100-101页
     ·资源消耗指标的计算第101-102页
     ·基于面板数据的城市规模—资源消耗经验模型第102-106页
   ·中国城市规模-环境质量的经验模型第106-113页
     ·指标的选择及处理第106-107页
     ·环境质量指标的计算第107-109页
     ·基于面板数据的城市规模-环境质量的经验模型第109-113页
   ·中国分区域的三经验模型第113-123页
     ·模型的选择第113-114页
     ·分区域的三经验模型第114-116页
     ·分区域不同模型的比较第116-123页
   ·我国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第123-126页
     ·不同区域的最优城市规模和适度城市规模的比较第123-125页
     ·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第125-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6章 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我国城市体系优化研究第128-145页
   ·世纪之初我国城市体系变化的特点第128-136页
     ·城市体系总体变化的特点第129-131页
     ·城市等级规模体系的区域差异第131-136页
   ·城市体系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第136-139页
     ·城市体系的类型第136-138页
     ·城市体系对人口素质、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第138-139页
   ·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我国城市体系探讨第139-141页
   ·基于功能区划的城市体系探讨第141-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5页
第7章 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我国适宜城市形态探讨第145-156页
   ·城市形态与适宜城市形态第145-148页
     ·城市形态的界定第145-146页
     ·适宜城市形态的可持续特征第146-148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适宜形态第148-153页
     ·生态城市第148-150页
     ·山水城市第150页
     ·紧凑型(或稠密型)城市第150-152页
     ·其它形态的城市第152-153页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适宜形态的选择第153-155页
     ·我国城市形态构建中存在的问题第153-154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适宜形态的选择第154-155页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第8章 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实现机制研究第156-169页
   ·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进展第156-160页
     ·国外文献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第156-157页
     ·国内文献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第157-158页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演进的研究第158-159页
     ·简单评价第159-160页
   ·可持续城市化的人力资本提升机制第160-163页
     ·教育投资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第160-161页
     ·人力资本提高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第161-163页
   ·可持续城市化的科技促进机制第163-164页
   ·可持续城市化的制度激励机制第164-167页
     ·建立发展教育的长效机制第164-165页
     ·建立有利于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第165-166页
     ·建立区域城市体系科学规划的保障机制第166-167页
   ·可持续城市化的文化优化机制第167-168页
   ·本章小结第168-169页
结语第169-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6页
致谢第186-18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目录第188-189页
附录B 本文实证研究所使用的相关数据及检验结果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投资组合的若干数学模型
下一篇:蒙古语非动词句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