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导论 | 第18-26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8-20页 |
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第20-22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2-26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界定 | 第26-61页 |
一、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内涵 | 第26-37页 |
(一) 法律解释概念的界定 | 第26-27页 |
(二) 中国古代官方律法注释的性质与中国古代法律解释概念的厘清 | 第27-33页 |
(三) 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内涵与外延 | 第33-37页 |
二、专制权力与法律解释:古代中国法律解释权的历史考察 | 第37-48页 |
(一) "君权独制":法律解释权君主专擅的理论渊源 | 第38-41页 |
(二) 官方的制度设计:严格规则主义下的拒绝法律解释 | 第41-44页 |
(三) 实践中的表达:法官解释权的膨胀 | 第44-48页 |
三、中国古代法律解释的特点 | 第48-61页 |
(一) 法律解释主体的非职业性 | 第48-52页 |
(二) 法律解释的目标:情、理、法相融的追求 | 第52-56页 |
(三) 法律解释的形式:重经验轻逻辑 | 第56-61页 |
第二章 法律解释的对象:中国古代的法律渊源 | 第61-100页 |
一、法律渊源论——基于司法立场的解读 | 第61-6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1-62页 |
(二) 基于司法立场上法律渊源的一般理论与分类 | 第62-65页 |
二、制定性法源及其适用 | 第65-75页 |
(一) 制定性法源的种类 | 第65-71页 |
(二) 制定性法源在古代司法中的解释与适用 | 第71-75页 |
三、宣示性法源及其适用 | 第75-80页 |
(一) 以具体案例形式存在的宣示性法源 | 第76-78页 |
(二) 以抽象规则为表现形式的宣示性法源 | 第78-80页 |
四、非正式法源及其适用 | 第80-100页 |
(一) 情理的法源地位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 | 第80-85页 |
(二) 习惯的法源地位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 | 第85-89页 |
(三) 典型的案例或成案的法源地位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 | 第89-95页 |
(四) 儒家经义及律学注释学说的法源地位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 | 第95-100页 |
第三章 法源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 第100-119页 |
一、古代法官法源选择所遵循的原则 | 第100-109页 |
(一) 原名分原则 | 第100-103页 |
(二) 区分"刑名"与"钱谷"原则 | 第103-106页 |
(三) 权变的原则 | 第106-109页 |
二、法源选择的主要方法 | 第109-119页 |
(一) 形式推理的识别方法 | 第109-111页 |
(二) 参情酌理的技巧性解释方法 | 第111-113页 |
(三) 类推与比附方法:被严格限制的法官造法 | 第113-115页 |
(四) 从事实中发现规则的方法 | 第115-119页 |
第四章 法律事实的判断与认定 | 第119-142页 |
一、证据规则与事实的认定 | 第119-124页 |
(一) 古代中国的证据种类与事实的认定 | 第119-122页 |
(二) 通过证据以证明事实的标准 | 第122-124页 |
二、事实判断及其方法 | 第124-133页 |
(一) 情理判断 | 第124-128页 |
(二) 习惯判断 | 第128-130页 |
(三) 经验与智识判断 | 第130-133页 |
三、法律事实的认定及解释的原则 | 第133-142页 |
(一) 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上的法律事实的认定 | 第134-137页 |
(二) 立基于政治伦理关系维系而建构的法律事实 | 第137-139页 |
(三) 具有实用理性色彩的法律事实认定模式 | 第139-142页 |
第五章 法律规范的解释与适用 | 第142-228页 |
一、中国古代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与法律解释 | 第142-151页 |
(一) 概述 | 第142-143页 |
(二) 中国古代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构成特色 | 第143-146页 |
(三) 中国古代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与裁判规范的选择 | 第146-151页 |
二、中国古代法律规范构成的语言特色与法律解释 | 第151-160页 |
(一) 中国古代法律规范构成的语言特色 | 第151-157页 |
(二) 中国古代法律规范语言表达方式与解释的必要性 | 第157-160页 |
三、文义解释及其方法 | 第160-181页 |
(一) 中国古代文义解释及其界定 | 第160-162页 |
(二) 文义解释的适用 | 第162-171页 |
(三) 文义解释方法在古代中国司法中的地位及命运 | 第171-181页 |
四、目的解释及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 | 第181-196页 |
(一) 中国古代目的解释中所蕴含的法律目的 | 第182-184页 |
(二) 目的解释方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样式及原则 | 第184-192页 |
(三) 目的解释的社会意义和司法功能 | 第192-196页 |
五、不确定规范:"理不可为"条的解释与适用 | 第196-208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96-198页 |
(二) 立法意旨 | 第198-201页 |
(三) "理不可为"条适用的范围及解释方法 | 第201-204页 |
(四) "理不可为"条适用的原则和目标 | 第204-208页 |
六、比附援引下的规范解释与适用 | 第208-228页 |
(一) 比附的历史发展及内在原理 | 第208-210页 |
(二) 决定法官比附援引的思维因素 | 第210-220页 |
(三) 比附实践中的推理和解释方法 | 第220-228页 |
结束语 | 第228-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6页 |
致谢 | 第236-239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39-24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