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前言第9-17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3页
 四、概念界定第13-16页
  五、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第17-28页
 第一节 借鉴德国的研究型培养模式阶段(19 世纪中期~19 世纪末)第18-20页
  一、美国早期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第18-19页
  二、研究型培养模式第19-20页
 第二节 美国独特的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兴起和确立(19 世纪末~二战前)第20-24页
  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第20-22页
  二、专业化培养模式第22-24页
 第三节 协同式培养模式的产生及发展(二战后~)第24-28页
  一、大学——工业联合体的出现第24-25页
  二、协同式培养模式第25-28页
第二章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沿革第28-38页
 第一节 初创时期学习日本和德国模式的阶段(1912~1927 年)第29-30页
  一、借鉴日本学制的新学制第29页
  二、学习日本和德国的培养模式第29-30页
 第二节 兼容美国和德国培养模式的发展阶段(1928~1948 年)第30-32页
  一、北京大学研究所的筹建第30-31页
  二、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成立第31-32页
 第三节 转向苏联模式的变革发展阶段(1949~1958 年)第32-33页
  一、《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第32页
  二、学习苏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第32-33页
 第四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独立探索阶段(1959~1966 年)第33-35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第33-34页
  二、《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第34-35页
 第五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阶段(1978 年~)第35-38页
  一、专业学位的发展第36-37页
  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第37页
  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 年)》第37-38页
第三章 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第38-60页
 第一节 培养目标比较第38-39页
  一、美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第38-39页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第39页
 第二节 培养方式比较第39-52页
  一、培养年限第40-41页
  二、课程与教学第41-45页
  三、导师制第45-47页
  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第47-52页
 第三节 质量评价比较第52-57页
  一、课程考核第52-55页
  二、学位论文质量评定第55-57页
 第四节 结论第57-60页
第四章 改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第60-72页
 第一节 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第60-61页
  一、培养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第60-61页
  二、培养目标的改革措施第61页
 第二节 制订弹性的研究生培养年限第61-64页
  一、培养年限的争论第62-63页
  二、培养年限的改革措施第63-64页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第64-66页
  一、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第64页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第64-65页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经验第65-66页
 第四节 改革导师制,逐步实现个人与集体培养的结合第66-67页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选聘制度第66页
  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完善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导师制第66-67页
  三、实行跨学科交叉联合导师指导小组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第67页
 第五节 加强科研和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比重第67-69页
  一、建立研究生科研组织第68页
  二、建立研究生专项课题第68页
  三、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化,创造条件加强交流第68-69页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和论文中的实验内容第69页
 第六节 建立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加强学位论文的审核力度第69-72页
  一、建立博士资格考试制度第69-70页
  二、打破零淘汰率第70页
  三、加强学位论文的审核力度第70-72页
结束语第72-73页
注释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新型导磁导电浆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下一篇: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