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红松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布 | 第9页 |
| ·红松的生长史特征 | 第9-10页 |
| ·红松的研究历史 | 第10页 |
| ·红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林分结构对红松生长的影响 | 第10页 |
| ·光照条件对红松生长的影响 | 第10-11页 |
| ·立地条件对红松生长的影响 | 第11页 |
| ·红松对光环境响应机理的研究 | 第11-13页 |
| ·CO_2浓度、RuBP羧化酶活性对红松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2页 |
| ·气孔导度对红松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光能捕获、能量转换与传递能力对松树光合能力的影响 | 第13页 |
| ·红松的经济价值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5-18页 |
| ·人工光和自然光照实验 | 第15-16页 |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 ·材料处理 | 第15页 |
| ·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 ·人工遮荫实验 | 第16-1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 ·材料处理 | 第16页 |
| ·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 ·自然林下不同郁闭度实验 | 第17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 ·测定方法 | 第17页 |
| ·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42页 |
| ·红松幼苗光合机构对人工光和自然光的响应 | 第18-23页 |
| ·红松幼苗光系统Ⅱ(PSⅡ)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 | 第18页 |
| ·红松幼苗的光响应曲线 | 第18-23页 |
| ·人工遮荫对红松幼苗光合机构的影响 | 第23-34页 |
| ·不同遮荫条件下红松幼苗的光系统 Ⅱ的原初光化学效率 | 第23页 |
| ·不同遮荫条件下红松幼苗的荧光光响应曲线 | 第23-28页 |
| ·荧光光诱导曲线 | 第28-33页 |
| ·保护酶活性的比较 | 第33-34页 |
| ·自然林冠下不同郁闭度对红松幼苗光合机构的影响 | 第34-41页 |
| ·不同郁闭度下红松幼苗的光响应曲线 | 第34-36页 |
| ·不同郁闭度下红松幼苗的 CO_2响应曲线 | 第36-37页 |
| ·不同郁闭度下红松幼苗荧光光响应曲线 | 第37-39页 |
| ·不同郁闭度下红松幼苗的荧光光诱导曲线 | 第39-40页 |
| ·不同郁闭度下红松幼苗生态指标的比较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