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小枫早期美学思考与转向--从《诗化哲学》到《拯救与逍遥》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7页 |
导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刘小枫美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9-14页 |
一、中国近代社会以来的审美主义传统的影响 | 第9-10页 |
二、建国之后两次“美学热”的影响 | 第10-12页 |
三、刘小枫个人哲学美学背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诗化哲学》的美学思考 | 第14-26页 |
一、为什么美学要关注个体生命的归依 | 第14-16页 |
二、美学能否解决个体生命的归依 | 第16-26页 |
1、德国哲学美学对个体生命归依的问题追索 | 第16-23页 |
(1) 德国早期浪漫派 | 第16-20页 |
(2) 德国新浪漫派 | 第20-23页 |
2、中国传统美学何以解决个体生命归依的问题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拯救与逍遥》的美学转向 | 第26-32页 |
一、对中国儒道释思想作为个体生命归依的质疑 | 第26-30页 |
1、儒家的“伪价值”:思无所依 | 第26-28页 |
2、道家的“非价值”:凉心冷意 | 第28-29页 |
3、释家的“反价值”:无情无性 | 第29-30页 |
二、对西方现代虚无主义的批判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刘小枫早期审美思考与转向的意义和启示 | 第32-38页 |
一、走出中西文化二元景观 | 第32-35页 |
1、是古今之争还是中西之争? | 第32-33页 |
2、走出中西文化优越论 | 第33-35页 |
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问题和困境 | 第35-38页 |
1、摆脱政治话语的审美超越 | 第35-36页 |
2、拒斥虚无主义的价值坚守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资料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