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国外城市与区域空间网络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内空间网络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 第16-22页 |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第22-25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5页 |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25-27页 |
·研究特色 | 第25-26页 |
·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27-30页 |
·城镇区域的内涵 | 第27-28页 |
·城镇区域空间网络 | 第28页 |
·城镇复合空间网络 | 第28-29页 |
·城镇经济空间网络 | 第29-30页 |
·城镇生态空间理论 | 第30-31页 |
·自组织空间理论 | 第31-32页 |
·网络城市理论 | 第32页 |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自组织过程的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演进研究 | 第34-58页 |
·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演进的历史进程及规律 | 第34-38页 |
·原始社会时期—孤立散点状分布 | 第34页 |
·秦汉时期—空间网络团状分布雏形 | 第34-35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空间网络团状发展拓展 | 第35-36页 |
·隋唐时期—空间网络带状延伸发展 | 第36页 |
·西夏时期—空间网络支状结构延伸 | 第36页 |
·元时期—空间网络发展的严重衰落 | 第36-37页 |
·明清时期—空间网络进一步成型 | 第37页 |
·解放后—空间网络分布趋于完善 | 第37-38页 |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的构成 | 第38-41页 |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边界 | 第38页 |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节点 | 第38-39页 |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媒介 | 第39-41页 |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基质 | 第41页 |
·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形态特征 | 第41-47页 |
·空间网络的Boyce-Clark形状指数 | 第41-43页 |
·空间网络紧凑度 | 第43-44页 |
·网络节点(城镇)密度 | 第44-46页 |
·网络节点集中性 | 第46页 |
·网络基质多样性 | 第46-47页 |
·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演变动因 | 第47-51页 |
·自然条件与资源条件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影响 | 第47-48页 |
·河流分布和水利建设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影响 | 第48-49页 |
·人口迁移和屯田经济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影响 | 第49-50页 |
·政治文化因素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的影响 | 第50-51页 |
·自组织过程下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演进的机制 | 第51-55页 |
·混沌到有序(原始社会—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竞争机制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自发形成及维持 | 第51-52页 |
·复杂度增长(隋唐时期—西夏时期):协同机制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自组织聚散 | 第52-53页 |
·突变型集聚(元时期):渐变-突变机制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自组织能力的聚集 | 第53-54页 |
·层次性跃升(明清时期—至今):竞争-协同机制下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自组织型进化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银川平原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协调研究—节点—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发展的状态 | 第58-82页 |
·人口概述 | 第58页 |
·人口发展史 | 第58-59页 |
·新中国成立以前 | 第58-59页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第59页 |
·银川平原人口分布下的空间网络节点特征 | 第59-71页 |
·传统人口指标下空间网络节点特征 | 第59-67页 |
·人口分布分形视角下的空间网络节点特征 | 第67-71页 |
·银川平原人口空间分布与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关联分析 | 第71-80页 |
·银川平原人口变化预测分析 | 第71-80页 |
·人口空间优化分布与银川平原空间网络协调发展的建议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银川平原资源空间分布与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关联研究—基质—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存在的基础 | 第82-100页 |
·银川平原的资源构成及空间分布概述 | 第82-83页 |
·银川平原的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形成的影响 | 第83-95页 |
·基于分形视角下的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第83-85页 |
·资源空间分布与产业聚集形成关联分析 | 第85-91页 |
·资源空间分布与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发育形成的关系—以石嘴山为例 | 第91-95页 |
·宁东石化基地对于银川平原城镇区域空间网络发展变化的探讨 | 第95-99页 |
·宁东石化基地概述 | 第95页 |
·银川平原城镇区域主要城市空间网络演变模式 | 第95-97页 |
·宁东石化基地对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影响的预测分析 | 第97-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与城镇区域空间网络优化研究—媒介—城镇区域空间网络的活力 | 第100-133页 |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及构成概述 | 第100-101页 |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与空间分布的特征 | 第101-107页 |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圈层结构 | 第101-102页 |
·银川平原产业格局层级结构 | 第102-103页 |
·银川平原产业链结构 | 第103-107页 |
·产业链视角下的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研究(企业层面) | 第107-124页 |
·资源型产业链下的城镇空间网络 | 第109-111页 |
·装备加工制造业产业链下的城镇空间网络 | 第111-113页 |
·农业产业链下的城镇空间网络 | 第113-116页 |
·建筑建材产业链下的城镇空间网络 | 第116-119页 |
·服务业空间网络支撑的城镇空间网络 | 第119-121页 |
·以五大产业链为基础的复合城镇空间网络的构建 | 第121-124页 |
·空间引力模型下的银川平原城镇空间网络(经济层面) | 第124-127页 |
·对传统空间引力模型的改造 | 第124-125页 |
·基于空间引力模型的城镇经济空间网络 | 第125-127页 |
·银川平原城镇复合空间网络和经济空间网络的协调关系 | 第127-131页 |
·复合空间网络与经济空间网络的差异性分析 | 第127-128页 |
·复合空间网络与经济空间网络的协调性分析 | 第128-130页 |
·协调发展的建议 | 第130-131页 |
·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遗留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生成果 | 第143-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